原子內部除了原子核和電子,真的是什麼都沒有了嗎?

對於原子內部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空間性質問題,答案並非真空。在宇宙中,我們不能找到任何一處完全的真空。

絕對真空的概念,如果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一個空間內沒有任何物質的存在。這樣的狀態類似於物理學家閔可夫斯基所描述的純粹空間。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即“不存在任何物質”的空間並非空無一物——科學上早已證明,不存在這樣的絕對真空。科學實踐中的“真空不空”現象表明,在物理意義上,絕對真空並不存在。接下來,我們將結合原子的特性,解釋爲何原子中的空間也非絕對真空。

不存在任何物質的空間

空間給人的感覺是空曠的,它不可見、不可觸,雖然不能通過感覺器官感知,卻可以被人類所認知。空間的顯著特點是“空”,但這“空”本身也是一種存在。如果沒有空間,那麼連“空”也不復存在。人們常說宇宙是有邊界的,邊界之外一無所有。這種觀點將空間理解爲“空無一物”,即絕對真空,並誤以爲這就是空間的性質,認爲宇宙存在於這樣的空間中,空間則是先驗的幾何存在。然而,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空間的“空”並不意味着一無所有,而是代表了一種物質的存在形態,一種物質的表現。宇宙邊界之外的“一無所有”意味着連“空”都不存在,而空間並不如此。

歷史上的科學家們一直拒絕接受“空間是空無一物的,卻具有物理意義”這一觀點。尤其是在“加速度”這一概念出現後,因爲加速度只能相對於具有實際物理意義的空間而存在。哲學家笛卡爾認爲“不存在空無一物的空間”,而愛因斯坦在創立廣義相對論後,也贊同笛卡爾的觀點,他認爲:沒有物質的空間、沒有場的空間以及時間和空間都不能獨立存在,它們只能作爲場的結構性質存在,而場就是物質。因此,閔可夫斯基的純粹空間是不存在的。

現代科學證明,從物理概念上講,絕對真空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各種粒子,包括虛光子和能量。

真空是一個物理現象,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空間內,氣壓低於一個大氣壓的狀態。真空是一個相對概念,宇宙中的太空真空度極高,但其中並非完全沒有物質存在。例如,在每立方米空間內可能有一個氫原子或分子。按照傳統觀念,真空指沒有任何實物粒子的空間,但如前所述,這樣的空間是不存在的,因此絕對真空也是不存在的。當我們試圖將一個空間的氣體全部移除時,我們會發現,基本粒子經常會在真空中突然出現又消失,彷彿無中生有。

根據狄拉克的理論,真空可以被視爲一個波動的能量海。在高能量狀態下,真空會轉化爲一對對虛的正反電子;而在低能量狀態下,虛的正反粒子會相互湮滅,轉化爲能量(光子)。量子力學則認爲真空是量子場系統的基態,即沒有場量子被激發的狀態,是能量最低的狀態。從這些角度來看,真空並非空無一物,沒有絕對的“真空”。

原子內部也並非絕對真空

原子的結構中,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其直徑介於10的-15次方米至10的-14次方米之間,在整個原子體積中僅佔極小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如果將原子比作一個標準體育場,那麼原子核就如同一粒小米。這就意味着,原子中的絕大部分是“空隙”,核外的電子以概率雲的形式圍繞在原子核四周,佔據了整個原子的空間。儘管電子的體積遠小於原子核,且數量有限,但由於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們沒有固定的運動軌跡,整個原子空間都有可能是它們的活動範圍。根據不確定性原理,我們無法同時確定電子的速度和位置,只能通過電子雲圖像來表示電子在空間各處出現的概率大小。

從圖像上我們可以看出,電子實際上佔據了整個原子空間。按照波爾的原子模型,原子空間是分層的,具有實際的物理結構。

因此,從物理意義上講,原子中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廣闊空間並非是絕對真空。結合之前對空間和真空的討論,我們可以確定,不論是從數學還是物理角度,原子內部都不存在絕對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