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重達300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從青島運到北京後,足足瘦了240噸
在天安門廣場上,有一件東西異常矚目,它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國家級公共藝術工程——人民英雄紀念碑,也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紀念碑。碑上有當時的領導人親手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金箔大字,以及和周總理一起書寫的150個小楷字碑文,上面還雕刻了很多近代史上的大事件,例如“虎門硝煙”、“武昌起義”等重大事件。人民英雄紀念碑本來重達300噸,爲什麼後來只有60噸重了?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爲了紀念在戰爭和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修建紀念碑。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樑思成任該會的副主任。該工程最主要的是選好碑心石,爲此,興建委員會的專家在全國各地考察了近三個月,經過反覆對比,決定採用青島的浮山花崗岩石料。
據悉,該石料採自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是極爲罕見的完整花崗石。石坯長14.4米,寬2.72米,厚3米,其重量超過了320噸。1953年4月11日,正式開始開採石料。如何完整開採300多噸的石料,成了最大的難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委員會找來了上海、南京等地技術工人,他們也沒有辦法。最後還是找到了一位叫李開山的老石工,用放悶炮的方法,才炸出了這塊巨石柸材。經數月的開採,大石料荒料重達300噸。工匠們把石料上面做平,第一次加工後的石料仍重達280噸。當大石料從開採地運到山場後,工匠們對它進行了第二次加工,削減了其厚度,石料減重到102噸。
8月19日,大石料從山場起運,7100多位工人直接參加了這項運輸工作。他們應用滾木及推土機牽引滾移,就是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到9月27日才安全到達青島的車站。當時,沒有機器能幫助運輸,基本上完全是靠人力。次日,工人們採用鐵道滑動的方式,把大石料裝上了車。由於鐵道部規定該車的載重爲100噸,故不得不對石料進行第三次加工。在不改變石料的長度和寬度的情況下,工人們再次削減了石料的厚度,加工後的石料減至94噸。
10月13日,石料終於被運送到北京,起重工人們又用老辦法,花了三天時間把石料送到了紀念碑的工地。後專家對石料進行了第四次加工,最終形成了長14.7米、寬2.9米、厚約1米、重60噸的碑心石。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竣工,5月1日揭幕。12名起重運輸工人受到了周總理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表彰,在那個年代,運送如此重的石料,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力氣完成的。
據不完全統計,人民英雄紀念碑從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費就高達3億元左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耗時最長的大型藝術項目,聚集了當時的能工巧匠。當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中國人在緬懷先烈時,青島人心中還有一份自豪,因爲紀念碑的碑心石來自青島,是青島的工人將它安全運送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