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會特展 細數原民權入憲抗爭史
曾參與當年抗爭的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及原運抗爭人員,昨天化身成導覽人員。(原民會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原住民族是臺灣原來的主人,但400年來被不同政權賦予不同的名稱,一直到1984年推動原住民族權利及正名運動,纔在1994年8月1日將「原住民」入憲,原民會即日起辦理「原住民族權利入憲到實踐」特展,希望讓民衆瞭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歷程。
曾參與當年抗爭的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及原運抗爭人員昨天化身導覽人員,夷將表示,1991年時爲在臺灣的第一次修憲,機會千載難逢,因此發起抗爭,希望把「山胞」正名爲「原住民族」,但未獲得國民大會正面迴應;1992年再度發起「爭取憲法原住民族條款」抗爭行動,近千位族人冒雨遊行至陽明山中山樓,但國民大會仍未採納正名的訴求,更差點變成「先住民」或「早住民」。
夷將說,因此改與在野黨合作,希望給執政黨壓力,時任總統李登輝在1994年4月參與原住民文化會議致詞時以「原住民」代替「山胞」一詞,讓他們爲之振奮,因此在當年6月23日發起3000餘人的抗爭,爲歷年來原住民族抗爭活動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
同年7月1日李登輝總統接見原住民族抗爭代表,承諾支持正名運動,7月28日國民大會經兩輪表決,一票之差驚險過關,歷經10年抗爭,「山胞」終於正名爲「原住民」,8月1日公佈憲法增修條文,「原住民」稱呼正式納入憲法。
夷將提及,2016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並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工作,陸續訂定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等,讓原住民的權利陸續被保障。
「原住民族權利入憲到實踐」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今年10月16日在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北棟1樓展出,展覽內容包括原住民族權利運動的發跡、原住民族運動走上街頭及進入國會殿堂時期,並設置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