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半導體業搶人?吳宗信:TASA收到履歷比以前「多了快10倍」
TASA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TASA這3年將徵才300人,最近招聘情形比以往好很多,收到的履歷比以前多了快10倍。(王惠慧攝)
半導體大廠示警臺灣出現人才危機,太空產業是否要與半導體業搶人?TASA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其實不會」,由於太空科學很特殊,並非如外界所想,需要與半導體業搶人,TASA這3年將徵才300人,最近招聘情形比以往好很多,收到的履歷比以前「多了快10倍」。
吳宗信指出,太空科學很特殊,今年有4所大學成立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約有60名研究生9月將入學,加上太空需要的人才領域非常廣,包括理學院的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工學院的機械系、電子電機、資訊工程、土木、材料和化工都需要,因此人才庫是半導體產業的10倍寬,需要的人才量也不如半導體業多,因此認爲沒有搶人現象。
吳宗信指出,太空中心未來3年預計要大概增聘約300名員工,今年大概就100人,目前招聘情況都很正面,比以前好很多,收到的履歷比以前多了快10倍,尤其現在年輕人追求的面向很廣,不一定單看薪水。
談到增聘300人的原因,吳宗信說,目前TASA有許多衛星計劃,加上今年變成行政法人,在《太空發展法》下,TASA肩負促進太空活動和太空產業的任務,需要跨出去與產業結合,除了理工外,也需要更多管理學院,甚至社科的人才,而南韓KARI約有800、900人,若以此爲標竿,就會需要更多人才,也相信臺灣有實力與其競爭。
至於國外人才方面,吳宗信說,當然希望國外人才加入,但需求算少數,因TASA這30年來已有相當的技術能量,尤其在衛星方面,包括系統、次系統基本上已可100%自己設計製造,衛星上的元件也一步步走向完全自主,估明年底大概60%,幾乎可以國內自制。
面對太空經濟來臨,吳宗信說,臺灣有掌握系統、次系統自主能量,也知道各元件需要何種程度規格才能上太空,也能善用臺灣產業寬度和深度,尤其半導體產業、精密機械和加工等,若非過去30年每年投入10多億,維持住研發命脈,現在其實都不用談,因此戰略佈局很重要,而TASA也積極成立育成中心。
爲助攻臺灣太空產業鏈,TASA也籌組「輻射環境驗測聯盟」,吳宗信說,聯盟主要目的,就是聯合臺灣國內產官學研資源,做一站式的服務,協助臺灣廠商到各單位做完整檢測,相較以往要送到美國的一些單位,又貴時間又拖得很長,聯盟對臺灣打進全球太空供應鏈,能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