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地推商品房“以舊換新”!
又一地推商品房“以舊換新”。
日前,安徽宣城市城建集團和宣城市國控集團發佈了商品房“以舊換新”公告,凡主城區符合條件的“舊房”,可換這兩家集團開發建設的多個小區的“新房”。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短期來看,“以舊換新”政策有利於暢通一二手房交易鏈條,有望提高樓市活躍度,未來或有更多城市參與進來,促進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
另悉,廣東廣州市發佈了第二批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項目清單,共有116個項目入選,遍及廣州11個區,涉及合生、合景泰富、綠地、新世界、時代、萬達、星河灣、華僑城等多家房企。與2月初發布的首批47個“白名單”項目相比,此次項目數量大幅增加了69個。
宣城部分商品房可“以舊換新”
3月10日, “宣城市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公衆號發佈公告稱,爲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宣城市城建集團聯合宣城市國控集團開展在售商品房“以舊換新”活動。
公告稱,凡主城區水陽江大道圍合區域及周邊部分區域、建築面積144平方米以下、具有獨立不動產權證,無抵押無擔保、無糾紛、無違建、無質量安全隱患的成套住宅(不含自建房、小產權房)(以下簡稱舊房)均可參加“以舊換新”活動。參與“以舊換新”的樓盤包括世紀陽江、彩金湖畔、望湖城、山水閒庭、幕溪和府、觀江樾、江南里、星未來、天下名築(以下簡稱新房)。活動限額100名。如報名人數超過限額則通過公開搖號方式產生。
根據公告,按照舊房收購價不高於新房及車位銷售價的置換原則,居民家庭可以用一套或多套舊房置換一套或多套新房及車位。產權車位或車庫與舊房在同一小區內的,可用車位或車庫置換同等數量的新房車位。
公告還表示,支持收購款分批次支付給舊房原產權人,首批用於支付新房首付款,剩餘舊房款需等新房貸款放款成功後,支付給舊房原產權人。如舊房原產權人有承租舊房需求的,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承租的權利。
該活動報名時間爲3月11日—3月25日。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顯示,2023年以來,已有南京、寧波、南通、連雲港、揚州等多地表態支持“以舊換新”,徐州、南京、武漢江夏區等部分地區發放換房補貼,寧波、連雲港、濟南等部分城市聯合開發商及房地產經紀機構推出“換新購”服務,購房者可在開發商處認購併鎖定房源,並由委託的房地產經紀機構出售舊房,若一定期限內舊房售出則按流程購買新房,若舊房未售出則退還新房認購金。
對於多個城市鼓勵住房“以舊換新”政策,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改善性住房需求是政策支持的重點羣體之一,“以舊換新”、以小換大等需求獲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相比普通二手房銷售,寧波經紀機構“優先賣”服務(線上流量傾斜、聚焦推廣)、連雲港支持國企平臺限期收購“賣舊”的房屋作爲保障房或人才房等政策有利於提升二手房流動性,有利於加快房屋置換效率,從而加快一二手房的聯動效用。同時,在此過程中,多地發放換房補貼也爲購房者降低了置業成本。對於開發商而言,“以舊換新”購房者提前簽訂新建商品住房認購協議提高了房屋銷售的確定性,有助於降低房企銷售壓力。
陳文靜認爲,短期來看,“以舊換新”政策有利於暢通一二手房交易鏈條,有望在提高樓市活躍度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未來或有更多城市參與進來,促進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
廣州公佈第二批房地產項目“白名單”
日前,廣州市房地產融資協調工作小組辦公室發佈了《關於推送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項目清單(第二批)的通知》。
根據《廣州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項目清單(第二批)》,共有116個項目入選,遍及廣州11個區,涉及合生、合景泰富、綠地、新世界、時代、萬達、星河灣、華僑城等多家房企。
值得注意的是,與2月初廣州發佈的首批“白名單”47個項目相比,第二批項目清單數量大幅增加了69個。
此次通知要求,各金融機構要與房地產開發企業積極對接、平等協商,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評估名單內項目,自主決策和實施,對於條件充分的房地產項目推動儘快落地放款,並配合相關部門及時跟蹤項目貸款落實情況,落實“推送—反饋”工作閉環,共同推動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促進廣州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通知還要求,各區住建部門要積極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依託區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協調解決項目存在的問題,需上級協調的,及時上報市房地產融資協調工作小組辦公室。各區住建部門、各金融機構要落實融資金額“發放—使用—償還”的管理閉環,並將相關融資協調進展情況分別向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上報。
根據住建部近期通報數據,截至2月28日,全國31個省份276個城市已建立城市融資協調機制,共提出房地產項目約6000個,商業銀行快速進行項目篩選,審批通過貸款超2000億元。
克而瑞研究中心認爲,融資協調機制的加快建立,有利於房地產企業特別是部分民企的資金流動性改善。與此同時,隨着項目資金逐漸落位,項目的建設也將加速推進,整體對市場的正向影響也有望進一步顯現。在防範化解風險的目標下,未來企業端資金支持力度有望進一步增強,如金融機構盡職免責細則有望逐漸落地,促進各項政策能夠實質性見效。
責編:萬健禕
校對:冉燕青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