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下肢損傷行走困難,18歲男子換上3D打印鉭金屬假體

近日,哈爾濱市第五醫院手外科團隊運用3D打印鉭金屬假體植入手術,爲一名18歲男子成功修復了長達7釐米的脛骨骨缺損,使其行動自如。

幾個月前,18歲的小劉遭遇車禍,導致右下肢嚴重損傷,在附近醫院手術保住了肢體,但仍面臨骨缺損難題,行動受限,靠骨水泥佔位暫時支撐缺損部位。在歷經5個月的4次手術治療後,恢復困難及行動受限問題依舊困擾着他。小劉便來到哈爾濱市第五醫院就診。

醫生表示,傳統骨缺損治療方法,如骨搬運、遊離骨瓣移植術、誘導膜技術等,普遍存在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對患者損傷大以及癒合時間長等弊端。與之相比,3D打印鉭金屬假體置換術展現出顯著優勢。該技術由趙德偉教授倡導推廣。術前通過高精度三維CT掃描及三維重建,精準還原患者骨骼形態,模擬假體植入效果,進而依據患者個體缺損狀況,利用3D打印技術定製專屬多孔鉭植入物。這項技術不僅具備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特點,能實現“一對一”定製,確保植入物與患者骨骼高度匹配,減少手術失誤風險與併發症發生率。此外,鉭金屬材料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其表面小孔有助於骨骼再生並與之緊密結合,有效提升術後關節靈活性。

術前,團隊依據患者的影像資料,運用3D打印技術,爲其量身定製了專屬的鉭金屬內植物,並通過1:1比例製作右脛骨模型進行模擬嵌合,精心規劃手術細節。手術過程中,在趙德偉教授的指導下,歷時2小時順利完成手術。術中,醫生們首先清除骨水泥與壞死骨質,精心設計移植骨瓣爲脛骨提供外側支撐,從脛骨缺損端遠端精準切取帶脛前動脈穿支的逆行骨條,並將3D打印鉭金屬假體與內固定鋼板一體植入,仔細調整嵌合後歸位骨條並用螺釘固定;最後取合適大小的髂骨塊植入脛骨近端缺損創面,補充骨質缺損。經術中影像確認,植入物位置理想、固定牢固,隨後完成縫合包紮。目前,小劉狀況良好,已逐步恢復正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