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羣聚感染關鍵在「通風」 專家建議:監測二氧化碳濃度

新北市幼兒園爆發羣聚,第一波就驗出8名學童確診。(示意圖,張鎧乙攝)

新北市幼兒園爆發羣聚,第一波就驗出8名學童確診。臺大醫師及學者指出,雖然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症狀較輕,但12歲以下目前仍無疫苗可打,一旦染疫恐怕對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影響;尤其不少幼兒園教室都是密閉空間,應加強二氧化碳濃度監測,並落實通風換氣,空氣傳播風險可降低9成。

臺大醫院今天舉辦「幼兒園新冠病毒之Q and A」線上記者會」,臺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於會中指出,國內防疫一年多以來一直忽略了空氣傳播的風險,當新冠病毒經由呼吸、說話、咳嗽或打噴嚏而散發出來,大小從1到100微米都有,如果是小於5微米的顆粒,就可以在空氣中散播好幾個小時。

詹長權說,過去我們定義「密切接觸」都是以2公尺爲基準,但如果是小於5微米的病毒顆粒,很可能飄散超過2公尺,甚止病毒排放者已經離開該空間時,其他人再進入也可能被感染;尤其Delta變異株在上呼吸道的病毒量高達Alpha的1000倍,通風更是現階段必須改善的防疫重點。

早在今年8月、新北幼兒園羣聚發生前,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團隊至北部2家幼兒園實際訪查,發現有兩個共通點──沒有可通風的門窗,且環境內塑膠製品多,病毒恐長時間殘留。蘇大成指出,幼兒園不像小學教室有獨立空間,有些甚至開設在大樓內,這樣的密閉空間是病毒傳播的高風險環境,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應加強查覈。

臺大環境及職業醫學部醫師陳宗延進一步說明監測結果:在幼兒園上課期間,教室內二氧化碳濃度超過法定標準1000ppm,甚至嚴重超標至1400、1500ppm。臺大公衛學院副教授陳佳堃也指出,二氧化碳濃度是確認通風好壞的指標,但要保持室內通風不是開門開窗就可以,最好再搭配排風扇等機械式換氣方式,才能達到室內外空氣完全交換。

陳宗延建議,如參考歐美的指引,每人排風量應達到36到45CMH,若以30坪空間容納20人爲例,每小時應換氣2.4到3.6次,將整間教室的舊空氣,以新鮮外部空氣取代。

如果業者難以評估通風效果,陳宗延建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監測二氧化碳濃度,即使學童滿載時,也要儘量控制在800ppm以下;若無法改善通風排氣系統,至少應分艙分流,減少學童容留人數和停留時間,或考慮將學習活動改在戶外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