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白交學費時,反監控的大學生:咱憑實力不白來,能退學費嗎
近日,又到了選下學期課的時候。
大學生:又到白交學費時候,誰懂啊,我是來上學的,不是來送錢的。
尤其翻轉課堂,天天自己做ppt自己講,自己花錢給自己上課。
而“翻轉課堂”,其實是衆多大學“水課”的一種。
上過大學的都知道,“水課”是大學課堂的一項“標配”。
“水課”算學分,學生們不敢逃課,鐵錠一坐就是三個小時,完全展現當代大學生上課現狀——
一節課不曠,一個字不聽,主打的就是陪伴。
高校老師們對此也深有體會。
學生稀稀拉拉地來班裡,直奔後排座位,前排空出一大塊,講臺上的老師五米內射程都不見活人,課堂整體“低頭率”99.99%。
甚至有大學生,爲了應對水課的突擊檢查,憑藉高中時候練就的“聽音辨位”獨門絕技,竟然馴服了監控。
“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坐在第一排只要聽監控零件震動頻率,就知道是攝像頭在上下左右轉還是放大縮小。”
只能說,學生和老師,都苦水課久矣。
1
“水課”還能再水點嗎?
大學裡的“水課”,大體可以分爲必修課裡的“水課”和通識選修課裡的“水課”。
NO.1
必修課裡的那些“水課”
第一種是“陳釀ppt聽得人直暈乎”:
PPT本是老師方便學生抓住內容重點而對教學內容的精煉,可部分老師上課簡直就像《中華PPT誦讀大會》。
逐字逐句地複述上面的內容,也不會舉例說明或延伸拓展相關要點。
有些課件的製作時間竟然停留在十幾年前,堪比“陳釀老酒”,“一P傳三代,人走它還在”,內容並沒有相應地沉澱和更新。
學生也不是傻子,PPT用不用心,內容含金量高不高,一眼就看得出。
第二種是“憶往昔之胡扯瞎聊”:
有些老師動不動就“回憶過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bushi)”。
大談自己的光輝經歷、所獲成就,又聊自己的孩子在哪哪留學,話題可以從美國大選扯到內娛八卦,什麼都聊,就是不正經上課。
一堂課下來,黑板上的PPT還停留在第一頁,講臺上的礦泉水倒是喝了好幾瓶。
第三種是“翻轉課堂之學生當家作主”:
有些老師的上課方式美其名曰“翻轉課堂”,實則是主打一個愛就是放手給你自由。
課堂內容要不然是學生上臺做pre,學生花錢講課,老師帶薪聽課;
要不然是老師在大屏上放網課視頻給學生看,老師全程“隱身”,“偷感”滿滿。
老師在課堂上不給學生提供實質性教學和幫助,只留下一羣學生“菜雞互學”。
NO.2
通識課裡的那些“水課”
通識課美其名曰能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實際上像是“百味雜燴”,啥都有,啥都學。
它不是某個專業的深度課,而是側重拓寬學生眼界。
第一種可稱爲“光看名字就想逃課”:
思政課絕對是“水課”中不容小覷的存在,部分思政課的老師教學方式過於傳統、死板,填鴨式灌輸理論,自然很難引起學生興趣。
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也榜上有名,本屬於切合學生實際需求的課程:
有的老師講課內容卻是理論的堆砌,缺乏實際可操作性,期末也是交份結課論文就了事。
網友:就業指導老師教我們怎麼啃老。
第二種是“課水、但老師不水課”:
在大學生中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比水課更難受的是課水、但老師不水。
後兩排不能坐人、坐前兩排加分,提前五分鐘點名、沒到就算遲到,甚至還有強制性收手機的……一系列迷惑操作,誰懂啊!
難怪有同學說:遇到這種老師,你就老實了。
還有的老師上課隨時可能抽人回答問題,雖然腦子已經在想“中午吃什麼”了,耳朵都得豎着聽自己的名字。
有同學心疼講臺上自說自話的老師,擡頭和老師對上眼的那一刻,老師眼睛都亮了:
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盯着他講了一節課,嚇得同學以後只敢低着頭做人了。
而大學“水課”的出現不單純是老師的問題,也不單純是學生的問題,它是學生、老師及一系列體制與機制共同作用的產物。
2
“水課”到底是怎麼水起來的
“水課”千千萬,各有各的“水”法。
有的是老師“放水”,有的是學生“划水”,還有的是課程“注水”。
NO.1
教師考覈:重科研輕教學
首先得聯繫國內高校教師的績效考覈制度來看,目前我國高校老師除了有教學任務,還有科研和社會服務指標。
一般高校對於科研產出是有硬性要求的,可以依據發表篇數、期刊等級等維度量化考覈,而教學往往只要求滿足課時量即可。
況且,部分高校“青椒”還面臨“非升即走”的壓力。
所謂“非升即走”,一般指青年教師在入職高校時,會被給予一個幾年的服務期,其間需要通過聘期考覈來“晉級”,如不達標就要離職。
在這樣的考覈方式下,部分老師自然是選擇在科研上多花功夫,卻不願意在課程教學上投入太多精力。
因此,他們可能主動選擇講一些“水課”,或者“做個過場”,備考馬馬虎虎,上課湊湊合合,讓學生通過就好。
學生感謝老師“放水”湊學分拉績點,老師感謝學生“配合”完成工作量。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老師與學生“互相成就”的結果。
NO.2
學生心態:求放過
現在的大學生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學業壓力,很多人希望能通過輕鬆的課程獲得學分,以騰出更多時間來參與課外活動、實習或休閒娛樂。
因此,面對“水課”,部分同學甚至並不會過於挑剔,甚至會主動選修。
一邊吐槽課程“水”,一邊主動選擇“水課”。
就算不是“水課”,“求放過”心態的大學生們也可以把它上成“水課”。
NO.3
“學分工廠”和優績主義
大學學分和績點與學生未來的升學和職業發展休慼相關,所以有人說:
大學就是一個巨大的“學分工廠”。
學生們爲了順利畢業,很多時候關注學分的獲取,而非課程內容的深度。
因此,部分課程爲了滿足學生的需求,就會摻些水分,降低難度,以確保學生能順利通過。
在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學生也越來越注重課程的“性價比”,流行起一種“選課經濟學”。
小殷從大一就瞄準了保研的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保證高績點。
她每學期選課前都會去諮詢學長姐,或是去選課小程序轉一圈,多方打聽,“課”比三家,精挑細選,“排雷”給分低的課,專挑那些不考勤、作業少、給分高的“香餑餑”。
個人興趣、課程質量什麼的都必須爲高績點讓路,用最少的時間、精力換取最好看的成績單纔是“性價比”。
那麼,水課的水,究竟能不能擠?
3
太好了,是擠水分,我們有救了
水分擠一擠,還是能擠出來的。
NO.1
“這樣的老師請給我來一打”
網友穀雨分享了他在大學“追老師”上課的瘋狂日子。
他回憶,那位高數老師即使是最基礎的內容,也投屏帶着同學們,從第一步開始,逐步拆解。
這樣的嚴謹和細緻對於大學生來說剛剛好。
“最初選擇進階線性代數這門課,是想着拿它水學分。結果沒想到,居然是它給我打開了通往理想學術世界的一扇窗,讓我看到了超脫於學分和績點之外的風景。”
還有網友分享,線代老師給他們講數學工具所包含的邏輯和思想,連枯燥的數學都變得有趣起來。
雖然大學“水課”確實令人無奈,但回過頭來發現,還有一羣老師在勤勤懇懇地教書育人。
當老師與同學真誠地交流他研究了一輩子的學問時,是真的能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吧,這樣的老師真的可以再多來點!
NO.2
“老師不能都擠在一個賽道上”
讓老師苦於沒有精力教學的國內“非升即走”制度,其實是源起於美國高校的終身教職制度。
不過,美國具體的考覈內容比例會因學校職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在教師的考覈期限、評價內容均有不同的制度設計。
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高校則根據教師工作重心的差別,將教師職稱類別劃分爲研究型、教學型、教學科研並重型三種類型。
不同類型不同賽道分別進行評聘,每一類崗位都結合實際工作內容設置不同的考覈標準。
這種基於院校特色和崗位需求進行的考覈方式,避免了“一刀切”的考覈導向,很好地解決了科研與教學的衝突。
偏教學的教師能夠安心上課,偏科研的教師能夠潛心科研,而無後顧之憂,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也能減少。
NO.3
“績效評價該咋評?”
從評價主體來看,在英美等國高校教師績效評定的主體是非常多元的,由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評審等多種方式結合。
學生可根據課堂體驗、課堂質量等給予教師反饋,促進課程改善。
同行評審在英美各國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定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過程公開透明,結果客觀科學。
以英國高校爲例,通常會組建由4至6位專家組成的校外專家評審團,評價申請人的學術成績,爲最終評價提供參考。
從評價指標來看,國內教學的評價指標除了教學工作量按課時量累計,其餘都是拿項目、拿成果說話。
科研評價指標則更是側重“量化評價”,對於專著和各級別期刊應發表的論文篇數以及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的數量給出了明確規定,“唯論文”現象突出,很容易走向功利主義、結果導向的極端。
英國高校教師評定則採用發展性評價制度,減少其中的量化評價比例,引入了原創性、重要性和嚴謹性作爲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
如此多元的評價指標跳出了“成果顯示度、科研量化值”的桎梏,更大地激發了學術自由與科研活力,值得國內借鑑。
不得不說,“水課”的定義雖然是一個主觀上的感受,但背後折射出學生對大學幻想的破滅。
在功利化的績效考評、學分績點制度之下,如何讓老師和學生重拾教育的信心、相信教育的力量,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但無論如何,先多來一些不水的課,多讓老師不必爲了評績效無暇顧及教學、多讓學生不必爲了學分績點刷分。
畢竟,學費都交了,也不能浪費是吧?
參考資料:
[1]央視網:你大學討厭的“水課”,老師也煩
[2]新京報評論:大學選課“紅黑榜”:別讓“水課”上“紅榜”
[3]青年志Youthology:那些讓我感覺“大學值得”的老師
[4]王徵. 中美高校教師績效考覈制度比較研究[D]. 蘭州大學, 2016.
[5]邵芳, 雷玥. 中英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比較研究與啓示[J]. 上海教育評估研究, 2024(4): 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