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鷹高教機今首失事 臺灣「國機國造」過程大事記一次看

▲前總統蔡英文任內將「國機國造」視爲國防自主重點政策,並於2019年出席新式高教機「勇鷹」出廠典禮。(資料照/漢翔提供)

實習記者石嘉豪/臺北報導

我國空軍首架國造AJT(Advanced Jet Trainer)勇鷹高教機今(15日)上午於臺東外海發生墜毀意外,所幸機上執飛的少校訓練官林瑋,第一時間跳傘逃生成功,送醫後並無大礙。由漢翔公司研製的勇鷹高教機,是國機國造的代表,是前總統蔡英文任內的重要國防自主政績,目的是取代AT-3教練機,截至2025年1月已成功交付41架,預計2026年全數66架交付空軍。但今天發生首起失事案例,也爲全數交機投下變數。《ETtoday新聞雲》整理出勇鷹高教機一路以來的重要大事紀,一起回顧催生勇鷹教練機的過程。

命名階段即引來話題

蔡英文在2017年2月7日於中科院航空研究所親臨主持「新式高教機委制協議書暨合作備忘錄」會議,宣示政府對「國機國造」的決心,也預告未來將生產66架新式高級教練機,並規劃於2019年出廠,2020年執行首飛。空軍緊接着在2018年11月爲臺灣首架國造高教機,舉行網路命名活動,最終在「鵬翔」、「雲翔」、「勇鷹」、「雲鵲」、「御鷹」等選項中,以「勇鷹」出線,然而,由於時間接近2020總統大選,引發部分外界人士討論,「勇鷹」兩字音同「擁英」,空軍則強調,命名屬網路票選與外部專家委員的討論結果,並無任何政治考量。

從出廠到正式公開翱翔的歷史新頁

將「國機國造」視爲重點國防政策的蔡英文,於2019年9月24日親自出席臺灣首架國造高教機—勇鷹的出廠掛牌典禮。蔡英文當時透露,自己在還未當選總統時,就到漢翔公司視察過,她觀察到如果連高教機都要倚賴外購,已經式微的研發能量將會灰飛煙滅,又得知當時的漢翔董事長馮世寬任內曾試圖推動「國機國造」,卻遇到許多阻礙無法完成,因此她上任後,就想着要扭轉形勢,堅持高教機一定要國造。

蔡英文接着感慨地說,「國機國造」一路走來,遇到很多困難,有很多抹黑、打擊甚至是唱衰,但事實證明,「我們的堅持是正確的、努力是值得的」,在高教機國造過程中,讓部分訂單留在臺灣,創造就業機會、培育自我人才,以勇鷹爲例,從2017年開工以來,就創造1200個職缺、686億元總經費中,有超過一半經費在臺灣完成,預計在2021年會再增加800個就業機會。

時至2020年06月22日,勇鷹高教機正式公開在臺中清泉崗機場執行首飛,蔡英文也出席視導,並慰勉試飛人員及推動國機國造的相關人員。勇鷹高架機在安排上,預計將取代AT-3教練機與F-5E/F訓練機,並將原本「3階段3機種」的訓練,精進爲「3階段2機種」。

▲勇鷹新式高教機2020年6月22日於清泉崗執行首飛,寫下歷史新頁。(資料照/記者呂佳賢攝)

F-5E傳意外再度彰顯新式高教機重要性

2020年10月29日空軍第七聯隊一架F-5E戰機,於臺東執行任務時,在起飛2分鐘後,墜落在臺東志航基地的北面海域,飛行員朱冠甍獲救時已呈現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到院經搶救宣告不治。

F-5E型戰機的歷史,可回溯至1973年,我國與美國簽訂合作生產(MOU),使用2具J58-GE-21A型渦輪噴射發動機,共生產242架,1974年首架戰機在臺灣裝備完畢,並出廠交付空軍,40逾年來,肩負着臺灣空軍部隊的訓練任務。

這場意外,也再度彰顯出新式勇鷹高教機的重要性,根據國防部提出的「國機國造6年計劃」報告,國機國造將於2023年3月開始量產,2026年6月完成66架交機工作。此計劃也說明,將交付26套地面輔助訓練系統,包含16套任務計劃系統、3套基本飛行模擬器、1套全功能飛行模擬器、12套地面即時監控系統及1套飛行訓練管理系統。

「龍城飛將,勇鷹守護」首架勇鷹高教機交機

勇鷹高教機於2021年11月29日成功飛交志航基地,緊接着,第二架也於同年12月22日完成交機。漢翔航空工業董事長鬍開宏表示,2架量產機的飛交任務順利完成,揭開「龍城飛將,勇鷹守護」的國機國造歷史一頁,同時,漢翔公司也創「軍機國產」與「軍機維保」一條龍作業的重要里程碑。

胡開宏指出,漢翔公司已在空軍志航基地成立專門的勇鷹高教機維保團隊,在空軍及中科院的協助下,使勇鷹在空軍作業環境下,繼續發揮其設計性能與訓練的特性,建立豐沛後勤運作能量,爲空軍提供完整且即時的維保服務。

2022國慶大典首度展現軍力

勇鷹高教機在2022年首度參與國慶典禮,與F-5F戰機自新竹空軍基地起飛後,在北部外海待命區等待衝場,隨後自淡水河口飛入市區,一路沿河畔飛越總統府前廣場,由於國軍規畫2024年第四季完成以勇鷹高教機汰除F-5E/F戰機的作業,因此,本次共同衝場的畫面,除了被視爲象徵「薪火相傳」,也展現蔡英文政府「國機國造」的成績單。

▼勇鷹高教機、F-5E戰機國慶衝場。(圖/記者黃克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