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健康論壇/醫療投資不足 臺灣第一是假象?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下午展開,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左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臺灣醫事法律學會理事長張朝凱進行對談。記者曾原信/攝影
面對護理人力缺工危機,衛福部提出加薪方案,目前有暫時止的跡象;但長期的健康投資不足,臺灣在各項健康指數已落後鄰近日韓。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提出數據指出,外界以爲臺灣醫療是全球第一好,實際上,我們在急症照護及慢性病照護,平均餘命、新生兒死率、孕產婦死亡率及癌症病人存活率上都不如日韓,政府要有認知「健康是一種投資,不是成本」,須要有更多資源投入,才能因應未來高齡化社會。
由高雄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天晟醫院主辦與社團法人臺灣醫務管理學會、臺灣醫事法律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所協辦的「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11日在臺北登場,論壇中針對「友善醫療環境」進行討論,與會者紛紛提出對友善醫療環境的期待與展望。
護理人員的不足,已成爲醫界最大的危機。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指出,新冠疫情過後,世界各地都出現醫事人員離職潮,薪資架構、勞動條件與彈性工時、 兼職等就業策略備受重視,三班護病比在3月正式上路,但人力不足,實難達標,每年雖有4500至5000名護理師投入,卻也同時有10年以上資歷的護理師離開職場,這些有經驗的護理人力流失,會導致臨牀護理師心理壓力增加,更可能面臨關牀危機。
郭昭宏指出,造成人力流動的四大因素爲薪資、工作價值、社會地位和生活平衡,加上醫院有評鑑、輪調、自我進修等要求,反觀其餘場域如長照機構、捐血中心、護理之家等,薪資不見得較低,但壓力卻明顯減少,都造成護理員不願留在臨牀端。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指出,今年4月護理人數跟去年底人數,大約少了600多位護理人員,醫院端少的人數比診所更多,這與壓力職場環境都有關,長庚在醫護人力缺工的部份相對好一些,每年會幫員工加薪3%到4%,提撥47億的年終獎金,待遇的保障也讓員工離職率較低。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爲,人員流失以及急診和開刀等候時間拉長等,和醫療投資不足有關,「醫療永續是投資不是成本」,要建構完整公衛體系,政府的投入應增加,針對健保總額應朝向「支出目標制」,保障一點一元,超過的打折給付,並由國家公務預算補足,不會這麼增加保費。
洪子仁強調,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今年正是改變元年,透過加薪等方式,護理人員離開的現象已有止血,以新光醫院爲例,下半年預計有逾90位護理師報導,喊話應在這個時間對醫護加碼投資,未來纔有更好醫療健康照護。
實際上健康投資不足,直接影響到照護品質,外界認爲臺灣第一很多都是迷失。洪子仁指出,依衛福部公佈2021年死因統計,臺灣惡性腫瘤標準化死亡率從2011年至2019年下降8.2%,但韓國降幅達20.4%;心臟病標準化死亡率臺灣下降9%、韓國降16.3%;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臺灣下降14.9%、韓國降40.1%,短短8年,韓國健康指標表現亮眼,大幅超前臺灣。
洪子仁表示,採用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癌症存活率或是住院後死亡率(AMI)進行跨國比較分析,臺灣均落後於高所得已開發國家,以及日、韓、新加坡等亞洲主要競爭國家,而慢性病的照護,也是臺灣有待改善及精進的重點。
醫療保健支出與國民健康指標沒有因果關係,但具相關性,洪子仁提醒,在同樣保險制度下的國家或地區醫療支出佔GDP愈高,健康指標愈好,透過國際間健康數據比較,臺灣明顯與先進國家間差距拉大,「健康臺灣」不是口號,而是行動方案,找出臺灣健康投資不足的脆弱點,像是癌症及慢性病照護等提高醫療支出才能夠讓民衆更健康。
在等待政策投入更多健康資源的同時,醫院也開始利AI智慧醫療來打造成更好的環境,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說,天成醫療體系將有3家醫院,透過資訊整合,可以讓醫師跨院區查房,還有用藥的防呆機制,當病人跨別看診時,能協助警示重複用藥,保障病人用藥安全。
另外,科技也是醫師診療上的好幫手,鄭貴麟表示,以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測,AI協助判讀部分,有助計算鈣化指數、清楚告知可能的病兆,更能免於醫療糾紛的爭議,而AI也須要用在病人端,以桃園市政府擴大肺癌篩檢爲例,篩檢者利用APP就能知道自己是否爲篩檢對象,醫院只要掃QR-CODE就能立刻安排篩檢,減少不必要的人力浪費,8個月做了千例,找出更多的早期患者。
不過,AI並非完全沒有缺點,鄭貴麟提醒,一個AI版本會受到限制,應該要同時有好幾種AI技術一起工作,需要整合機制,「AI很棒,但不能完全取代」,尤其是醫療方面的應用,因爲可能會有誤,需要多一點的整合才能減低誤差。
友善的醫療環境,還可以減少醫療糾紛,臺灣醫事法律學會理事長張朝凱指出,日前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簡稱「醫預法」,就是要「營造友善的對話平臺,降低雙方的傷害希望能有效減少醫療糾紛的訴訟。」
曾擔任調解委員的張朝凱指出,調解成功率雖然只有3成,但重點是能預先有個善意的調解平臺,能減低相關的醫療糾紛提告訴訟部份,醫預法立意良好。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下午展開,臺灣醫事法律學會理事長張朝凱進行開場。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下午展開,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下午展開,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進行對談。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下午展開,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下午展開,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