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絕後患 抗煞學者詹家琮促研發二代疫苗

中研院基因研究中心研究技師詹家琮。(摘自中央研究院網站

全球疫苗需求若渴,但BNT與AZ等知名疫苗,都還是使用原型武漢病毒株。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技師詹家琮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疫情趨向流感化,當前通用的疫苗施打3劑也不能解決問題,唯有定時改變疫苗的病毒蛋白基因序列,並研發二代疫苗,才能對應進化不斷的病毒。

詹家琮18年前在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實驗室從事SARS研究,期間不慎感染。長年投入研究高危險性傳染病的他,近日抨擊高端疫苗二期臨牀試驗以最早期的武漢新冠原型病毒株,此舉是不專業、不科學的行爲,呼籲政府應加入英國株病毒實驗數據,引起關注。

詹家琮指出,病毒面對抗體天擇壓力下,必然突變成傳染力高、致病力強的變種病毒,現有疫苗對變異株病毒的血清中和效力,都是數倍或十數倍下降,保護效力明顯減弱,纔會導致Delta變種病毒在以色列流竄,讓BNT疫苗對抗感染的保護力降至64%,英國即便6成民衆施打疫苗,確診率仍居高不下。

對於近來國際間不少專家學者呼籲,施打3劑疫苗可增強保護力,詹家琮直說:「這說法是有問題」,施打3劑比2劑更可能使抗體效力降低,主要是疫苗佐劑免疫反應不持久,「疫苗施打3劑並不能解決問題!」

詹家琮強調,目前唯一作法只能像是被動應付流感,一段時間就要改變疫苗的病毒蛋白基因序列,所以會有二代疫苗的需求,而二代疫苗研製較簡易,試驗無須透過臨牀一期到二期流程,以突變的病毒基因,只需調整局部基因序列即可,「疫苗的生產,時間越近越有效」。

防疫戰略絕不能完全依賴疫苗,由於疫情勢必流感化,病毒更是多變,詹家琮說,「只有一舉殲滅,才能永絕後患,否則得年年面對它」,但包含疫苗研發在內等防疫工作不易開展,因此得加強對新冠病毒基礎科學研究,包括藥物研發、病毒傳播與致病機轉研究等,甚至疫苗設計也需投入更多資源,但臺灣這方面投入顯然不足,呼籲政府務必重視這項問題,讓更多專家及研究人員投入相關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