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火車變移動實驗室趴趴走 科普列車只載未來科學家

參加臺灣科普環島列車科學實驗的小朋友上車後,個個精神雀躍,紛紛拿起圖卡拍照留念。(黃子明攝)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兼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主任戴明鳳(右),特地把遠在北橫深山內的巴崚國小列入科普列車活動,親自提早一天清晨3點多開車上山接引小朋友下山。(黃子明攝)

遠在北橫深山內的巴崚國小參加科普列車活動,出發前小朋友與老師在停車場合影留念。(黃子明攝)

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小朋友在科普列車啓動儀式中準備上臺表演合唱,老師忙着爲他們整理髮型及儀容。(黃子明攝)

參加科普列車活動的學生在月臺等待列車時,拿着筆記本討論實驗內容。(黃子明攝)

臺鐵局副局長朱來順(左二)在科普環島列車啓動前,上車爲參加活動的學生打氣。(黃子明攝)

參加科普列車活動的桃園國中與桃園市自主學習3.0實驗室自學生在列車上實驗如何用砂石將髒水濾清。(邱儷萍老師提供)

參加科普列車活動的桃園國中與桃園市自主學習3.0實驗室自學生在列車上實驗如何用砂石將髒水濾清。(邱儷萍老師提供)

參加科普列車活動的學生下車後到清大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體驗液態氮的奇妙特性與觸感。(邱儷萍老師提供)

參加科普列車活動的學生下車後到清大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體驗液態氮的奇妙特性與觸感。(邱儷萍老師提供)

位處偏遠的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小朋友參加科普列車活動,提早下山參觀國立臺灣科教館與北市天文館等館所。(黃子明攝)

位處偏遠的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小朋友參加科普列車活動,提早下山參觀國立臺灣科教館與北市天文館等館所。(黃子明攝)

位處偏遠的桃園市復興區巴崚國小小朋友參加科普列車活動,提早下山參觀國立臺灣科教館與北市天文館等館所。(黃子明攝)

臺鐵列車種類繁多,除了快慢等級差異,長途、區間各有不同功能,但只有一班列車最爲獨特,不僅環島,而且不載一般乘客,它只載未來科學家,這班每年只開一趟的臺灣科普環島列車,車身有獨一無二的塗裝,不是爲了將旅客送到目的地,而是爲啓發學童對科學的想像與潛能。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自2016年至2021年,每年都吸引全國各地超過萬名國小學童參與,只有去年因疫情而改爲網上虛擬列車,今年以臺北車站爲起點,在10月24日啓航,5天時間內行經16縣市、20站點,加總約250項科學實驗,包括離島和偏鄉有4500名學童上車參與,另有6000名學童參與站點科普活動,動員包括南一中、師大附中、竹科實驗高中學生設計車廂內科學實驗,來自全臺22所高中學生接力上車演示科學實驗,將課堂所學物理化學知識學以致用,同時學習克服在晃動列車中安排實驗的難題,也傳承科學精神給新生代學子,隨車參與的學生在過程無不興致昂揚地學習操作相關實驗。

這次列車行經東西部幹線,但唯有林邊至花蓮間因918地震造成鐵道中斷,列車由臺北行至林邊後,又北返繞到花蓮站,完成另類環島行程;這次規劃團隊把內灣與集集支線加入辦理站點活動,安排偏鄉學生搭乘列車、順訪教育部所屬五大科學館所。 除了各級學生投入,主辦單位國科會與臺鐵合作打造專車,整合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與科學館所,另外各在地大學在教授帶領下,設立站點引領學生延伸科學實驗,產業界17家業者也投入資源,分別贊助車廂與相關費用,讓這項科普列車活動成爲大型科普教育指標活動之一。

雖是一場科普教育活動,但跨界結合並未被忽略;桃竹苗區總規劃、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兼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主任戴明鳳,特地把遠在北橫深山內的巴崚國小列入,親自提早一天清晨3點多開車上山接引小朋友下山,並安排這羣泰雅族學童參觀國立臺灣科教館、臺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等館區,結束後還參觀臺積創新館,讓這批在啓動儀式表演天籟之音的泰雅小朋友,在參與一趟科學之旅也同時分享原住民族文化給其他團隊,堪稱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