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被卡脖子,中國AI芯片機會又來了

AI芯片行業發生大事了!

10月17日,美國計劃出臺新的芯片出口管制措施,對中國市場的人工智能芯片銷售實施更嚴格的限制,禁運措施將在公示之日起30天后生效。

新規將限制英偉達銷售專門爲中國市場設計的芯片A800和H800,信息披露後,英偉達股價一度大跌7%以上。

去年10月,美國就出過一個AI芯片禁令,禁止高端AI芯片出口中國,後來英偉達推出H100和A100閹割版,分別爲H800和A800,處理速度約爲對應芯片的70%,仍可以用在人工智能應用上。

由於英偉達的AI芯片技術遙遙領先,即使是被閹割了性能,也依然找不到對手,再加上今年中國市場上AI大模型的投資熱潮,使得這些閹割產品賣得很好。

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速度似乎並未被抑制。

基於此,這番的美國禁令,在原來的算力性能和芯片間通信速度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性能密度”(以每平方毫米的浮點運算次數來衡量)的限制。

這樣,A800和H800未來就難以出口到中國了,英偉達要做中國生意,只能銷售性能進一步被降低的AI芯片。

根據英偉達的財報,今年二季度在數據中心方面,中國的銷售額佔20-25%,影響還是頗大的。

人工智能市場的前景不言而喻。

根據海外市場研究公司Verified Market Research數據,2021年全球GPU芯片市場規模爲335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4774億美元,2021~2030年複合增長率爲34.35%。

根據IDC數據,2021年國內GPU芯片市場規模爲377億元,假設與全球GPU芯片市場增速相同,預計2030年將達到5377億元。

這麼龐大的市場,雖然目前幾乎完全被美國企業壟斷,但隨着芯片技術的進步+高端芯片的被禁,國內市場遲早要被中國企業完全吃掉。

根據IDC的報告,2023年上半年,中國AI服務器使用了50萬塊本地採購/開發的AI加速器芯片。

這一數量佔據了中國整個服務器市場的10%。

蓬勃發展的市場,讓國內的GPU芯片創業公司迅速增加。

2020年之前,中國本土GPU企業才三家左右,至今僅僅兩三年時間,GPU企業已經增至20多家。

這裡面,主要有三個流派。

一個是華爲,華爲毫無疑問是實力最強的選手。

目前,華爲已經形成基於鯤鵬的通用算力以及基於昇騰的智能算力的算力體系,涵蓋從底層硬軟件到上層應用,在政府、金融、電信、交通、教育等關鍵行業實現大規模的應用落地。

此前8月15日,科大訊飛董事長曾表示公司基於華爲昇騰芯片打造的全國產化AI算力底座在單卡性能上已經對標英偉達A100。

第二個流派是純創業公司,如壁仞科技、摩爾線程等,以及寒武紀。

寒武紀雖然已經在A股上市,但跟初創公司差別不大。

寒武紀有着很強的技術基因,創始團隊中的陳天石和陳雲霽,同爲中科大少年班畢業,後來又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同事,早在2013-2016年間就發表了多篇AI芯片的頂級論文。

但可惜的是,優秀的技術天才,不一定是好的企業領導人。

根據財報,2017年~2022年,寒武紀分別錄得歸母淨虧損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4.35億元、8.25億元和12.57億元。

今年上半年,中報營收同比下降33.37%,淨利潤虧損5.45億元;扣非淨利潤更是虧損6.41億元。

有記錄的六年半時間裡,寒武紀-U累計虧損超過46.6億元。

妥妥的吞金獸啊。

持續那麼長時間的虧損,主要的原因就是研發資源分散,廣撒網低收益,一旦業務不達預期就迅速撤退,導致經營策略搖擺不定。

比如2020年上市的時候,募集了一大筆資金,投入到三大項目中去:雲端訓練芯片、雲端推理芯片、邊緣端芯片。

2021年,看到汽車智能化火了,馬上又成立了一個子公司行歌科技,從事智能駕駛芯片的研發。

今年上半年,行歌科技營收48.98萬元,淨虧損5067.72萬元。

一看沒有競爭力,於是又大量裁員,據行歌科技前員工向媒體透露,“軟件人員裁了一半左右,新項目突然停了,只准備維護老的產品”。

今年上半年,在人工智能市場大火的情況下,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3.37%。

研發人員減少至980人,半年減少225人;

研發人員平均薪酬32.17萬元,相比2022年底的平均薪酬72.38萬元大幅下降;

研發費用4.8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47億元,同比減少23.32%。

目前,寒武紀的業務主要靠一些地方政府提供的智能計算集羣系統業務採購訂單維持,比如瀋陽市大東區城市建設局、西安灃東、江蘇崑山等,苟延殘喘。

對於寒武紀的前景,不僅君臨不看好,它的大股東們也不看好。

上半年趁着炒作高位,六名原始股東清倉離場,大約合計套現40億元,幾乎都跑光了。

創業公司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創造現金流的業務,全靠融資在維繫,風險極大。

創始人如果沒有商業經營的頭腦和策略,前景註定是灰暗的。

第三個流派是A股公司:海光信息、景嘉微。

這兩家企業都算是業內有實力的芯片龍頭,現金流穩健,穩紮穩打,比創業型公司更值得關注。

海光信息依靠AMD的X86架構授權起家,在CPU芯片領域順風順水,蠶食了相當大一部分的信創產業份額。

根據IDC數據,2020年Intel和AMD共佔據國內x86服務器CPU芯片市場份額超過95%,海光公司市場份額約爲3.75%,佔據國產x86服務器CPU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在業績上,根據最新發布的三季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9.43億元,同比增長3.22%;實現歸母淨利潤9.02億元,同比增長38.27%%

今年是芯片行業的小年,絕大部分芯片公司的業績都是負增長的。

海光信息雖然營收停滯,利潤卻大幅增長,主要原因是海光三號CPU芯片投放市場,大幅拉高了毛利率。

在CPU芯片基本佔領了國內信創市場的基礎上,海光信息進一步投入AI芯片賽道的佈局。

根據財報,公司前三季度研發投入高達19.61億元,同比增長40.92%,佔營收的比例爲49.72%,同比增加13.3個百分點;

Q3單季度研發投入達7.31億元,同比增長48.33%,佔營收的比例爲54.88%,同比增加16.7個百分點。

這種力度的投入,在A股公司中還是很罕見的。

目前,公司深算二號DCU產品已發佈,其性能相比深算一號實現了翻倍的增長,能夠完整支持大模型訓練,和國內包括百度文心一言等大模型進行了全面適配。

可以說,海光信息應該是AI賽道除了華爲以外,相對領先的選手了。

另外,景嘉微也有一定實力。

景嘉微從軍用GPU起步,十幾年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企業,逐步發展成軍用GPU賽道的龍頭,腳步非常穩健。

2020~2022年度,景嘉微實現營業收入爲6.54億元、10.93億元和11.54億元,逐年增長。

研發金額方面,2018~2022年,分別爲0.81億元、1.17億元、1.77億元、2.53億元、3.12億元,步步擡高。

公司創始團隊來自國防科技大學,董事長兼總裁曾萬輝早年在北京事業單位工作,2006年攜妻子回到長沙,入夥同學胡亞華和師兄饒先宏成立的景嘉微。

彼時,公司總註冊資金50萬元,夫婦倆注資40萬,後成爲實際控制人。

在早期的創始團隊中,曾萬輝負責市場開拓,不領工資;饒先宏負責軟件開發,胡亞華負責硬件開發,二人每月工資3000元。

可以看到,景嘉微並不是一家技術見長的公司,主要靠市場定位和經營策略取勝。

後來,曾萬輝依靠人脈,拿到一家航天研究所的芯片顯卡驅動軟件訂單,併爲其開發國產替代的GPU芯片。

第一塊GPU產品JM5400,景嘉微耗時8年,直到2014年纔開發出來。

這款產品的性能其實很低端,但由於主要滿足關鍵行業的國產化需求,並無競爭對手,因此賣得很好。

2018年,JM7200上市,在民用市場實現低端國外顯卡的替代。

2021年,JM9230流片成功,隔年,JM9系列第二款圖形處理芯片成功研發。

目前,JM9系列芯片逐步實現了在政務、電信、電力、能源、金融、軌交等多領域的試點應用。

三代芯片系列,研發週期分別爲8年、4年和3年,逐漸縮短,景嘉微走得很穩。

從性能來看,景嘉微的JM9系列有較大提升,大體追平英偉達在2016年發佈的GTX1050,像素填充率、浮點性能略低,顯存帶寬、顯存容量有優勢,功耗上更勝一籌,僅30W。

這意味着,相較龍頭,有大約5年的技術代差。

今年6月,趁着市場熱潮,景嘉微抓住機會,成功募集42億,準備在人工智能賽道上大幹一場。

其中,37.8億元投資,花在高性能GPU芯片的研發上,主要面向圖形處理和高性能計算領域,包括遊戲、專業圖形渲染、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是對GPU性能要求較高的場景。

投資的9.64億,用於通用GPU先進架構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前瞻性更強,主要爲未來鋪路。

景嘉微今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也很大,研發費用1.66億元,同比增長23.77%,佔公司營業收入佔比48.25%。

但實際上,景嘉微今年的業績並不好。

根據中報,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45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36.55%,實現歸母淨利潤爲-0.07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106.14%。

主要原因還是產品受到芯片行業週期下行的打擊,需求低迷。

不過,相比寒武紀,景嘉微的創始人還是要靠譜得多,畢竟有現金流業務,也懂市場策略。

只要扛過這波週期下行,景嘉微的前景還是一片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