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兩岸關係低迷 佛館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打破交流藩籬

敦煌石窟羣是世界規模最大、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明起將在佛陀紀念館盛大展出。記者蔡世偉/攝影

兩岸關係低迷之際,藝術卻能超越政治,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大陸敦煌研究院精心策畫的「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突破障礙將自明起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到明年4月21日止,此次共有百餘件真跡或臨摹的珍貴文物,其中,經敦煌研究院3D打磨的「中心柱窟」爲實體運送來臺,策展難度絕高。也呼應星雲大師推動兩岸佛教交流、復興中華文化絕不缺席的弘願。

印度佛教文化沿着絲綢之路廣傳,其中在敦煌薈萃昇華,蔚爲大觀,是世界規模最大、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

敦煌石窟藝術多以表現佛教義理的繪畫素材爲主,包羅建築形式、衣冠服飾、民俗風情、農工生產、狩獵漁牧等古代生活文化面向。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攜手大陸敦煌研究院推出的「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共分絲路漫漫、千年營建、燦爛佛宮、世俗百態、世俗百態五大單元,將張騫出使西域以絲綢貿易串接中西商道;莫高窟開鑿佛龕的源起;融合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的佛宮藝術及石窟藝術反映的生活面向,精采呈現。

佛陀紀念館表示,此次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最大的看點,是選萃第3窟、第45窟及中心柱窟等文物,11月中旬在天津裝船海運,克服濃霧等天候問題運送來臺,交由佛陀紀念館火速布展,明天在佛館第一及第二展廳展出,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指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千載難逢,誠如佛教所說的「難遭難遇」,展出期間大家來佛館相遇,「一眼千年,就在此時此地」。

大陸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指出,敦煌石窟經歷10朝代建造,保存千年的壁畫和彩塑藝術,每個洞窟都精采,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洞窟,數量也最多,這次特展即選取唐代洞窟最精美的壁畫、彩塑的第45窟及集敦煌藝術特點大成的第3窟。除壁畫上精采的時代故事,尚有敦煌絲綢之路歷史,敦煌營建史,是兩岸佛教文化非常好的交流契機。

如常館長說,敦煌石窟藝術獲世界矚目,佛館獲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及敦煌研究院對佛館的肯定支持,如願突破各式障礙舉辦特展,「星雲大師如果在的話,一定非常高興,又再一次完成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