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腰斬82%!自主一哥衝高失敗血洗15位高層,瘋狂裁員妄自救?

2021年7月份,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靈魂論”轟動一時。陳虹表示,“與華爲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智能駕駛,上汽不能接受,這樣華爲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

緊接着,上汽集團旗下的新品牌智己和飛凡浮出水面。智己定位高端,飛凡檔次低一點。可誰曾想到,想將靈魂握在自己手中的上汽集團,時間來到2024年時會如此舉步維艱,一路磕磕絆絆動盪不安。

今年1月份,飛凡汽車被傳出裁員,智駕團隊全員面臨裁員風波,針對留在上汽集團的員工提供轉崗的機會。3月份,關於上汽飛凡裁員的輿論愈演愈烈,此輪裁員波及70%的上汽飛凡本部員工。

知情人士透露,整合進上汽的飛凡高階智駕團隊已幾乎團滅。未來,上汽的智駕研發工作,將主要放在零束科技。

對此,飛凡汽車還發布過聲明稱,“在確保獨立運營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化‘輕資產’戰略,通過加強與上汽集團相關優勢資源的協同,優化業務職能”。此番聲明基本上表明飛凡品牌獨立運營失敗。

關於飛凡汽車的簡歷想必不用多提,前身爲上汽榮威的R品牌,以獨立的身份進行市場化運作,先後推出ER6、R7等車型,但都賣得不好,後來R品牌改名纔有了現在的飛凡汽車。

嚴格意義上說,飛凡是上汽第一個新能源品牌,還是上汽全權主導的,但無奈飛凡不爭氣。2023年全年銷量僅爲2.14萬輛。今年1-7月,累計銷量也僅爲4,854輛,同比下滑49.33%。

另外一個兄弟智己混的稍微好一點。作爲同門師兄弟,兩品牌算是分工明確。智己主打30萬以上高端市場,飛凡聚焦20-30萬中高市場,不衝突。

但誰曾想,去年10月份智己LS6(參數丨圖片)上市將價格直接殺到22.99萬起,打了飛凡一個措手不及。價格相近的兩品牌,顯然是定位高端的更佔上風。面對智己的暴擊,飛凡只能不斷下探價格。

智己和飛凡幾乎是左右手互博,然而智己在市場上的表現更好。以今年1-7月銷量爲例,智己累計銷量達到29,284輛,同比增長154%。

智己除了上汽集團這位爹以外,還有阿里巴巴、張江高科這兩位金主,算是三方撫養。而飛凡不同,只有上汽一位爹。作爲上汽的親兒子,本被寄予厚望,結果卻不盡人意。

所以飛凡啓動裁員並不令人感到稀奇,在本就不大的銷量基數上持續投入,不如及時止損。今年8月底,飛凡研發部門迎來合併。報道稱,上汽正計劃將智己、飛凡兩個品牌的研發業務將統一併入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

知情人士透露,“關於智己、飛凡品牌的研發團隊,以及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都會集中遷移到上汽研發總院,由研發總院統一統籌。”

此番調整意味着,以後智己和飛凡的新產品,均由研發總院統一負責。

這樣的好處在於能夠集中更多的人力與資源縮短技術開發週期,提升研發效率,研發總院也能通過平臺化的策略實現成本分攤,最終實現技術降本。

上汽創新研究院開發總院常務副院長蘆勇表示,“比如某個零部件開模成本800元,如果一年賣8萬個,成本就是100元一個,一旦規模上去了,一年賣200萬個,連續賣三四年,成本就只有1元一個。”

在業界控本能力較強的比亞迪的研發模式就是如此。去年年中,比亞迪在總工程院基礎上,設立了騰勢、仰望、方程豹三個獨立的子品牌工程院。

從飛凡裁員到研發業務合併到智己、飛凡研發大權被收回總院,開源節流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動作,但這還沒完。最近,上汽集團旗下上汽大通又開始躁動起來了。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上汽大通突然關閉釘釘打卡,各層領導均無任何解釋,藉口也沒有。離職、裁員,合同到期不續簽”;“事出反常必有妖,果然,140任裁80個。”

帖子還稱,人力資源已經抵達南京開始約談。更有人稱,此輪裁員波及上海、南京各個部門,更有幾百人大部門裁員比例近60%!

其實早在年中,上汽大通就曾以合同到期不續簽的方式進行過一波裁員,但當時並未引起廣泛關注。截至目前,上汽大通並未對考勤系統關閉這一傳聞作出迴應。因此,這一消息的真實性尚有待驗證。

上汽大通是上汽集團旗下在2011年成立的自主商用車品牌。在銷量方面,上汽大通保持着持續的增長。數據顯示,上汽大通在2015年銷量3.5萬輛,隨後一路上升,到了2023年年銷量達到20.4萬輛。

可以發現,上汽大通的銷量是保持正向增長的,上汽集團理應加大推廣,但爲何在今年內連續兩次出現裁員傳聞呢?

先看上汽集團今年以來的產銷數據,7月份,上汽集團銷量爲25.15萬輛,同比下滑37.16%。1-7月累計銷量207.8萬輛,同比下滑15.92%。單個品牌來看,上汽大衆、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車、上汽大通等品牌幾乎全線暴跌。

2024年上半年,上汽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770.86億元,同比下降12.43%;歸母淨利潤爲66.28億元,同比下降6.45%;扣非後淨利潤爲10.20億元,同比下降82%。

合資品牌市場下滑,財報不佳,再結合飛凡、智己的境遇,上汽集團高端新能源一路受阻,算不上成功,上汽大通在新能源領域也未完全發力。此時對上汽集團而言,降本運作不失爲一種以退爲進的策略。

形勢危急之下,上汽高層換防更爲頻繁。

據統計,截至8月15日,上汽集團在2024年完成了最大規模高層調整。從上汽集團到上汽大衆、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五菱,涉及調整人員多達15名高層!

如此大規模的高層架構調整,能爲上汽集團的轉型帶來怎樣的創新?尚未可知。

不可否認,如今的上汽集團已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如何重拾合資銷量榮光,且將自主品牌發揚光大,新任的管理者堪當重任。從多輪的裁員傳聞來看,車企轉型需要新的組織架構改變過去陳舊的管理體系,打造新的團隊,讓車企走的更長遠。但一輪又一輪的自救之戰能否讓上汽集團重振旗鼓,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衆號聯繫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衆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法律顧問

北京市煒衡(福州)律師事務所 賴成龍律師

官方網站

www.51qc.com

18750019420 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