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解釋:此舉不針對中國
據印度尼西亞新聞雜誌《時代週刊》(TEMPO)當地時間7月6日報道,印尼對華合作牽頭人、海洋事務與投資統籌部長盧胡特(Luhut Binsar Pandjaitan)7月5日解釋稱,印尼計劃對進口的紡織品徵收高達200%的保障關稅,此舉並非針對中國等特定國家。
“採取的所有措施都是基於我們的國家利益。”盧胡特解釋稱,印尼方面迄今爲止採取的一個步驟是延長已經對幾種紡織品徵收的保障關稅,這些關稅適用於所有進口商品,不論其原產地。他補充說,該政策需要深入研究,以便適應國內產業的條件和需求。
“我已經和貿易部長討論了這個問題。”盧胡特說:“在優先考慮國家利益的同時,我們仍致力於與友好國家建立夥伴關係。”他強調,中國仍然是印尼在貿易和投資方面重要的全面戰略伙伴,印尼致力於通過就政策變化進行持續的溝通和對話來維持這種關係。“我們希望確保印尼與夥伴國家的良好關係繼續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和互補的原則之上。”
盧胡特迴應說,這一消息引起了多種誤解和猜測。“印尼不會簡單地追隨某些國家,儘管我們必須維護國家利益。因此,針對中國徵收200%關稅的問題需要澄清,以免引起爭議,引起我們合作伙伴的誤解。”
綜合路透社、香港《南華早報》等此前報道,印尼正計劃對進口的紡織品等徵收最高200%的保障稅,理由是要保護國內產業。此舉被認爲主要針對中國等國,因爲中國、越南和孟加拉國是印尼服裝及服裝輔料的主要進口來源國。
有報道稱,印尼總統佐科7月2日就此與各部門召開了會議,但印尼方面後來否認這一消息,並表示尚未開啓跨部門討論。
據報道,印尼貿易部長祖爾基弗利·哈桑(Zulkifli Hasan)當地時間6月28日首次對媒體透露了這一計劃。印尼安塔拉通訊社稱,他當時解釋原因時聲稱,中國與美西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戰”導致中國製造產品“供應過剩”,中國企業遂將這部分產品“傾銷”至印尼等其他市場,使該國小型企業面臨“崩潰”威脅。
印尼紡織協會(API)上週也促請政府加快於本月起實施針對進口紡織品,尤其是來自中國產品的反傾銷進口稅(BMAD)。API行政總監達南·吉林德拉瓦達納(Danang Girindrawardana)說:“進口紡織品的質料、款式、種類跟本地貨類似,但價格便宜了50%至70%。這狀況不合邏輯和不可持續。”
據祖爾基弗利稱,相關稅率預計將在100%至200%之間,可能涉及鞋類、服裝、紡織品、化妝品和陶瓷。“美國可以對進口陶瓷或服裝徵收200%的關稅,我們也可以這樣做,以確保我們的中小微企業和行業能夠生存和發展。”一名印尼貿易部高級官員說,印尼貿易安全委員會(KPPI)將確定關稅水平和涵蓋的商品類別。
中國是印尼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出口目的國和進口來源國。中方數據顯示,2023年中印尼雙邊貿易額達1394.2億美元,其中中國進口742.2億美元,出口652.0億美元。根據公開報道,印尼還將2024年對中國的出口目標提高到65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並制定了多項合作計劃。
香港《亞洲時報》7月3日介紹稱,中國對印尼的出口產品包括廣播設備、電話、電腦、工程車、鐵條和電器。去年,中國向印尼出口了價值約5億美元的玩具、10億美元的鞋類、25億美元的紡織產品和4.3億美元的陶瓷產品。這四類輕工業產品約佔中國對印尼出口的7%。
此外,中國還是印尼第二大外資來源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對印尼直接投資45.5億美元;截至2022年底,中國對印尼直接投資存量247.2億美元。
“紡織業只是印尼中小微企業困境的一個縮影,其他行業也面臨着類似的問題,只是程度不盡相同而已。”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賀文萍7月1日分析說,今年年初,印尼工業界向政府申訴原材料短缺的問題,而後印尼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頻繁調整政策,針對特定產品放寬進口限制,然而此舉卻間接波及紡織、陶瓷、電子產品等領域,這才使大量低價進口產品涌入印尼。
“簡而言之,印尼此舉並不是針對中國,而是所有低價進口產品,只不過中國的體量過大,所以被單獨拎出來說而已。印尼一邊推行保護性貿易政策,一邊又套用西方‘產能過剩’的說法,無端揣測中國所謂“供過於求的情況”,未免有失偏頗。”賀文萍說。
面對美歐及部分國家所謂“產能過剩”的指控,中國外交部多次重申,“中國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是僞命題,貿易保護措施只會破壞產供鏈的穩定暢通,拖累全球經濟轉型和發展。中國始終對產業合作秉持開放態度,希望有關國家秉持開放心態,堅持公平競爭,打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經貿合作環境,同中國一道,實現互利共贏,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發展。
本文源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