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研|多家頭部基金公司迴應,年內未委派基金經理出國調研A股出海產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今年以來,中企出海產業鏈的主題概念正快速升溫。全球產業鏈重構、海外商品需求復甦與新興市場工業化下的產業擴張訴求,爲以製造業爲首的A股企業展現競爭優勢提供了優渥的土壤,也爲資本市場帶去了一條行業共識性的投資主線。

近期有媒體報道,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正爲考察中國企業出海情況走出國門,甚至掀起了“一股出國調研熱潮”的情況。

爲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國內規模排名居前的公私募機構進行了廣泛採訪。

多機構否認基金經理出國調研

奔赴國外實地考察A股上市公司出海產業鏈,如此調研之風,近期是否當真在公私募基金經理間掀起趨勢?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家頭部規模公募基金人士處獲悉,近半年來公司未有基金經理出國調研。

有部分公募人士指出,年內公司有QDII基金經理曾前往美國又或是東南亞國家,以調研當地資本市場的上市企業,但不存在、或尚未聽聞有爲調研A股上市公司海外業務而出國的情況。

在私募基金領域,多家大型主觀私募機構亦對記者稱,公司的投研團隊看好出口概念投資方向,不過目前以觀察爲主,並未有國外實地調研行爲。

另有一家百億私募表示,公司年內確有投研人員在東南亞進行調研,主要調研對象以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爲主,同時也會兼顧走訪產業鏈上下游的東南亞本土企業。

對此記者獲悉,其調研人員也爲公司的新加坡團隊。

少數基金公司人士還向記者表示,因基金經理調研屬於非公開信息,所以對具體的出行情況瞭解並不充分,客觀上也未有全面統計。

不過據瞭解,在大部分基金公司中,一次出國調研的計劃往往由長期覆蓋某家上市公司的基金經理個人進行提請,即便可能存在出國調研情況,也是偏零星而獨立的低頻次行爲。

哪怕長期跟蹤的企業近年來存在海外業務拓展,在國內的現場或視頻會議聽取介紹,依然是基金經理獲取上市公司出海業務進展的核心渠道。

Wind數據顯示,今年7月內共有267家A股上市公司接受了機構調研,其中包括143家基金公司。從提問摘錄來看,海外業務則是機構提問的高頻詞。

例如,廣合科技曾於7月9日發佈投資者關係活動說明,披露在當日接受了國投瑞銀、萬家等6家公募基金調研,其中包含介紹公司泰國工廠的有關情況;7月8日,國聯基金、國泰基金在內的7家機構向聯德裝備詢問了公司出海設備市場拓展情況;7月3日,匯川技術則向嘉實基金介紹了公司國際化戰略的落地進展等。

放眼至國內調研數量,也可以看到年內基金經理整體的調研力度同比過去兩年略有轉弱。

數據顯示,年初至7月10日,全市場A股上市公司已被基金公司調研41880次,相較去年同期的48924次和2022年同期的46448次,均有所縮減。

預算限制爲核心原因

事實上,自公募行業全面降本、推進集約式發展以來,從業人員的差旅費用首當其衝受到卡控。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其所在公司年內未有基金經理出國調研的核心原因,正在於預算不足,而這一問題也並非孤例。

“大部分公司都沒有費用,(基金經理)就在國內走走。”該人士稱。

無獨有偶,一家中型公募人士更是表示,其所在的公司“從來不會自己掏錢讓基金經理出國”。

近期有滬上資深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近期南方地區有公募基金公司開展了對基金經理飛機、高鐵等出行報銷標準的調降工作並開啓倒查,對於過往超規格的出行報銷,可能還會被要求“退錢”。

不過對於這一傳言,華南幾家頭部規模的公募均向記者表示未曾聽聞。

在過去,區別於公司報銷,一個相對經濟的基金經理出國調研路徑還在於跟隨“券商團”。疫情前及2023年上半年環境好轉後,牽頭推出海外實地調研項目、組織基金機構組團赴外進行深度走訪,對券商而言曾是較爲普遍的活動形式。

然而據前述中型公募人士瞭解,近期也很少再有券商組織基金投研人士前往海外,“有可能會有企業有出海項目,於是邀請基金經理去調研的情況。但理論上國資公司的基金經理受限於出國審批的客觀原因也比較難出去。”

一家曾在2022年組織基金公司在東南亞地區進行過大型訪問的券商也告訴記者,公司最近的出海訪問,已全部改由公司自身的研究員開展。

除此之外,部分受訪公募人士稱,審計入駐調查期間,基金經理會傾向於在個人行程方面更加“低調”。部分基金公司已要求員工將護照交由公司統一管理,也成爲近期基金經理出國趨慎背後的考量。

不過依然可以肯定的是,在投資策略層面,出口產業鏈作爲景氣方向,眼下仍是行業共識之一。在中國經濟週期和全球週期步調不一的情境下,海外國家在高通脹後緩慢下行階段中的市場需求,與中國龍頭企業在相關領域的業務拓展,往往催生出新的增長點。

“2023年三季度以來,國內出口增速趨勢性修復,出口鏈景氣度領先回暖,這一點在上市公司一季報中也得到驗證。”興證策略團隊在近期研報中表示。拆分出口量價增速來看,出口回暖最初主要由放量驅動,同期受國內外供需失衡等因素壓制,出口價格對出口表現的拖累明顯;從2024年開始,出口數量增速有所放緩,但出口價格降幅開始快速收窄,指向部分商品的出口價格正在邊際好轉。

具體到行業上,山西證券則指出,長期看,我國出口份額或仍將緩慢下行,但結構上存在亮點,新興市場國家與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外貿“新三樣”,將成爲我國出口的新增長點。海關總署4月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我國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量同比分別增長28.5%、2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