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大氣層外擊落伊朗彈道飛彈

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哈勒維(右)15日在空軍基地表示,伊朗發動的飛彈和無人機襲擊史無前例,將遭到迴應。(新華社)

江飛宇小檔案曾走訪過新加坡航展與珠海航展,雖熱愛軍事,但並不好戰,「武器是工業藝術品,最美好的武器,就是不使用的模樣」

4月14日黎明後不久,伊朗對以色列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空中飛彈與無人機飽和攻擊。根據各方更新的說法,伊朗似乎發射了約300架無人機和數十枚彈道飛彈。作爲迴應,以色列也啓動了防空系統,成功攔截了大部分空中威脅,攔截率達到99%,顯然這一場矛與盾的對決,由以色列的盾獲得優勢。

然而,伊朗也發佈了捷報,因爲仍有一些飛彈和無人機成功擊中目標,特別是內蓋夫沙漠的拉蒙空軍基地(Ramon airbase)。報導稱,這一些彈道飛彈和無人機,繞過以色列的防禦系統,造成以色列小程度的損失,還有幾名平民受傷。

在這一連串的飛彈打擊與攔截過程中,以色列的箭三飛彈(Arrow3或hetz3)實現了它們的首次實戰。一段流傳社交媒體的影片顯示,一個「彩色氣球」在黑暗的天空中短暫閃耀然後消失,被爲是箭3飛彈在大氣層外攔截伊朗飛彈的瞬間。

「大氣層外攔截」是攔截高度在離地表100公里以上的空域,以專業的術語來說,地球大氣層的終點是地面以上100公里處,這處空氣已稀薄到飛機無法有足夠的升力,被視爲「地球高空」與「太空」的邊界。任何發生在該界之上的攔截,就被視爲大氣層外攔截。

彈道飛彈發射後,遵循的軌跡會先脫離地球大氣層。這被稱爲導彈的「中途階段」,在這個階段飛彈處於最高的位置,還未釋放多目標彈頭。理論上,此時是最佳攔截時期,因此各個防禦系統都會嘗試大氣層外攔截,要是慢一步,開放釋放多目標彈頭,摧毀就相當困難了。

不過,大氣層外攔截涉及一系列複雜的操作。首先需要高能雷達與衛星,偵測來襲飛彈。然後,地面雷達與其他感測器必須有效的持續追蹤與瞄準,引導發射攔截飛彈。第三步,攔截器必須飛得比彈道飛彈更快,才能趕的上目標。打擊目標還需要足夠的動能與破壞力,其難度堪比「一顆子彈擊中另一顆子彈」。

這場以伊衝突,是首次在大氣層外攔截彈道飛彈,也就特別值得研究,因爲在此之前,大多數的攔截都是理論上的,僅限於模擬或演習。

以色列「箭3」是一種大氣層外反彈道飛彈,由以色列航空工業(IAI)和波音公司共同開發,可以看作是以色列和美國合資企業的成果。它採用「動能擊殺」的方式,直接與目標碰撞以將其摧毀,也就是它沒有爆炸彈頭,這種設計的好處是減少擊毀後的碎片數量,但是更講究準確率。類似的設計也出現在THAAD「薩德」系統與PAC-3愛國者3型。

「箭3」攔截系統也設計與美國雷達系統搭配使用,可增強其偵測和追蹤能力。這種與美國系統的互通性不僅增強了以色列的防禦能力,也爲全球飛彈防禦架構做出了貢獻。

這次是箭3的首次太氣層外攔截,但並不是它第一次擊落彈道飛彈。早在2023年11月,以色列就宣佈「箭3」飛彈,在紅海上空成功攔截了一枚彈道飛彈。據以色列消息人士當時透露,這枚飛彈是葉門叛亂的胡塞武裝組織所發射的。該組織爲了表達對哈瑪斯的聲援,並轉移以色列對其在加薩軍事行動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