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全球天氣預報 福衛七號改善誤差
福衛七號6枚衛星抵任務軌道時每100分鐘可提供之資料分佈圖。(國研院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受疫情影響,人們出國旅行驟減,商用飛機上安裝的大氣感測器,能提供的數據量也急劇減少,而2019年發射的「福衛七號」正好彌補了這個缺口與誤差值。
國研院今(4)日發佈新聞稿指出,資深科學家Sean Healy曾提出說法,今年8月中旬在美國舉辦的研討會中,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Forecasts, ECMWF)資深科學家Sean Healy曾提到,所有氣象觀測資料的24小時預報誤差的貢獻中,無線電掩星資料只佔所有觀測資料的4%,但自2020年3月正式加入「福衛七號」的觀測資料後,已能顯著改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誤差,無線電掩星資料對於24小時預報誤差的貢獻,由4%大幅提升至10%到11%。
國研院並提到,「福衛七號」能接收全球定位衛星發射的無線電波訊號,該訊號經過不同溫度、壓力或溼度的空氣層,而產生轉向、變慢、減弱等現象。只要分析訊號特性,就能反過來推出地球上空的溫度、氣壓、溼度等數據。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林俊良主任表示,「福衛七號」通過測試期後,於2020年3月起正式提供資料予國際氣象作業中心及研究單位,現每天至少可提供4000筆無線電掩星觀測資料。
林俊良說,在「福衛七號」計劃工程團隊及衛星操控團隊的努力下,每次遇到衛星發生異常,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解決,讓衛星恢復正常運作,因此能維持穩定的掩星資料品質與數量,達到任務目標。
國研院指出,「福衛七號」星系的6枚衛星,於2019年6月發射至高度720公里的暫駐軌道後,逐次分離佈署到6個均勻軌道面。經由國研院太空中心一年多的操控,目前已順利讓4枚衛星佈署到高度550公里的任務軌道上,第5枚衛星降軌佈署作業也將於今年9月下旬開始執行,預計2021年2月可完成全部衛星的軌道佈署注2,屆時觀測資料將會均勻分佈在南北緯50度之間,對氣象預報作業可提供更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