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給醫學一道思考題,聞玉梅院士:“管更多的事”,醫學要更交叉更融合
今天(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爲“乙類乙管”。可以說,三年的抗疫工作,爲此次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一些專家看來,政策調整後,我們不僅要克服麻痹思想,繼續做好防護,也要未雨綢繆——應對未來,要有所思考、有所行動。
在今天(1月8日)出席“瞰見未來”2023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直言,當前我們在面對突發傳染病時,既要重視對急性傳染病的防治,更應着眼長遠、進一步抓緊對老年醫學的規劃。
“現在,很多年輕醫生都不願意去老年醫學科,認爲這是‘夕陽科’。”聞玉梅說,她的觀點恰恰相反,老年醫學纔是熱門學科,不妨設立專科培養更多人才。
適應“大醫學”發展趨勢,要爲醫學注入更多人文的內涵
新冠疫情給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培養,提出了哪些新挑戰?又該如何應對?隨着疫情防控步入新形勢,聞玉梅認爲,當務之急是要更好地適應“大醫學”的發展趨勢,適應這一現代醫學改革的新方向、新內涵,與之相應,人才培養也應更加多元化、多層次。
就拿眼下這波疫情來說,爲了築牢“保健康、防重症”的防線,上海很多醫院都採取了“一盤棋”模式,即通過在全院調配資源、統籌牀位等措施,有效緩解急診壓力。
聞玉梅由此談到,醫學實際上也在發生轉向,轉向以疾病防治結合爲中心的新模式,而不是原來那種相互分割的模式,未來,基礎醫學、臨牀醫學、藥學、預防醫學之間的整合勢在必行。 她特別指出,不僅醫學內部應該更交叉、更融合,作爲一門科學的醫學,也需要進一步加入社會學、倫理學、法律學、經濟學、哲學、傳媒學等其他人文學科的內涵,從而讓醫學本身的內涵更加豐富。
“根據醫學新的發展需求,我們需要重新調整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要開展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按照聞玉梅的設想,今後的醫科可按照疾病羣方向和防治結合,分別設立專業的醫學人才隊伍。具體到培養方法或方向上,可以把基礎、臨牀、藥學、預防等等,都以疾病羣作爲培養方向,而不單單側重於治療。
除了醫學學科本身,在醫學技術類方面也可以考慮設立一些專業化的技術方向。聞玉梅以疫苗舉例說,“到現在爲止,我們還沒有一個技術方向是疫苗學。”爲什麼這會成爲一個問題呢?她解釋,就疫苗而言,在理論層面涉及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領域,所以,這些學科中和疫苗方向相關的內容首先要整合起來;其次,疫苗的研究不單單是理論層面,還涉及很多生產技術,落實到具體生產環節也有很多講究,比如怎麼做疫苗的臨牀才符合國家規定、怎樣才能批准上市等等,這些都需要有“一條龍”式的教學和培養。
老年醫學不是“夕陽科”,而是真正的熱門科
在眼下這波疫情中,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年人成爲醫療救治的重點人羣之一。這也進一步引發醫學界思考:今後如果再遇到類似的突發傳染病,我們能否有更好的應對?
聞玉梅認爲,在面向未來的長遠佈局中,老年醫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要更加重視和加強對老年醫學的預防和治療規劃,特別是加強老年醫學的創新性科研,設立專科培養人才。”
“醫老和養老的分工合作是不可分割的。”聞玉梅注意到,雖然現在養老院不少,國家層面對醫老和養老間的分工合作也頗爲重視,但從操作層面看,諸如老年之家、養老院等養老機構醫務人員的質量還沒有得到很好保障。爲此,她建議要從機制上設計、引導,保證一部分專科醫生到養老院去查房。“即便不能每週都去,也要在一定時間段內去指導,提高那裡醫務人員的水平。這樣做,也可以讓醫學佈局更廣一點、更早一點,‘防’得更前面一點。”
爲何要如此強調“防”?聞玉梅透露了一組數據。根據她所在的團隊對20歲-44歲年齡組患病情況的調查,發現脂肪肝、高尿酸的患病率排在高血壓、糖尿病前面。再觀察45歲-64歲年齡組,高血壓排第二,糖尿病發病率也有所上升,約佔11%。而在健康人羣的體檢中,60歲以上人羣患病情況中,高血壓排第一,脂肪肝排第二,糖尿病排第五。“這實際上說明,合理膳食很重要,如果醫學能夠早干預、早預防,就可以避免一些疾病的發生。”
與老年醫學相關,康復學科的重要性也再次被提及。聞玉梅說,很多老年病都會留下一些後遺症,比如偏癱後,一些人的手腳會不靈活、行動不便,很多情況下需要康復治療介入。“醫學的新徵途,正從單純治病擴大到推進人民健康,爲此,我們要管更多的事。”聞玉梅說。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論壇截圖、主辦方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