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博士發現三年級英語課本有誤,we後面應是複數,官方給出解釋
英語教育專家迴應,新課改是爲了打破過去“啞巴英語”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先學會說英語、能聽懂英語,然後再去學習閱讀和寫作。
理論上這樣沒問題,但是非常考驗老師的教學能力,能否在短時間內迅速調整,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否接受,尚需觀察。教改不是不行,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變動,家長也喜聞樂見,要是課本有誤,家長就忍無可忍了。
一女博士發現三年級英語課本有誤,we後面應是複數
一位自稱是留美教育測試的博士,在翻閱小學三年級英語新課本的時候發現語法錯誤。這句有爭議的句子出現在第一單元B部分的標題“How can we be a good friend?”
女博士認爲這句話有嚴重的語法錯誤,we是我們的意思,後面不應該是單數,而應該是複數。應該改成How can I be a good friend?或者是How can we be good friends?
“How can we be a good friend?”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我們怎樣能成爲好朋友?”,另一種是“我們怎樣才能成爲一對好朋友?”不同的理解就會有不同的語法規則,很容易產生歧義,相比之下,確實女博士給出的兩種表述更爲精準。
由於女博士的專業背景,很容易讓家長們產生信任感,從而對她的說法深信不疑。女博士並不僅僅是質疑,而是用了“勘誤”這個詞,就已經單方面宣判了課本有錯誤。家長們更焦慮了,課本不僅難還有錯誤,這可讓學生如何是好。
前不久還有學生髮現蘇教版物理課本上的“凸透鏡”的“鏡”錯印成“境”。雖說不影響學生理解知識,但也容易混淆視聽。課本應該是非常嚴謹的,不應該有任何錯漏,必須經過反覆審覈校對才能印刷發放,怎麼還能有如此低級的錯誤?
官方給出確切解釋,語法沒問題
網友對此爭論不休,有人支持女博士的說法,有人選擇相信課本。還有人認爲沒必要較真,英語本身就是工具學科,能用來交流即可,怎麼說外國人都能聽懂,不影響溝通。但很快這種說法就被別人否定了,畢竟學生是要考試的,萬一因爲一個複數沒考上大學咋辦?
隨後有家長給課本出版機構發了郵件求證,很快就得到了迴應。出版社給出的解釋是課本的表述沒有語法錯誤,從語法的角度可以用複數表示一個單數的概念,這也是很地道的英語表述方式。女博士提出的複數形式,也是符合語法的,但語義跟課文不同。
經過官方的解釋,家長們可以放心了,課本沒有問題,無需過度焦慮。看來有問題就要去跟出版社溝通才對,而不是私下裡議論,製造焦慮。學生有疑問可以問老師,而不是跟家長或同學一起瞎猜,浪費時間還討論不出所以然。
筆者有話說
官方給出的解釋裡,有一個關鍵詞叫“地道”,意思是說這個句子在母語是英語的國家是普遍的表達方式。筆者的母語是中文,也沒接觸過太多母語是英語的朋友。僅憑30多年學習英語的經歷就覺得,課本上的說法不符合“語感”。和部分網友一樣,筆者也認爲這是中式英語思維,更談不上“地道”。
話說新課改不是想讓學生先學會溝通再談語法嗎?爲啥第一單元就安排語法如此複雜的句子?要是真如教育專家所說,先讓學生學會日常溝通用語,激發語言興趣再慢慢打磨,How can we be a good friend這樣的句子真的會在日常出現嗎?
學生用這樣的句子跟外國朋友溝通,不是比“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更尷尬嗎?雖說這句話的單詞都比較簡單,但用複雜的語法組合在一起,學生能否理解?就連官方解釋起來都用上了主謂賓,解釋了一大篇,老師在課堂上要怎麼跟學生解釋?
難道要體現文化自信,開始推行“中式英語”了?既想讓學生學會用英語溝通,又不被西方文化影響,於是中外結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未嘗不是中庸之道,如果真是如此,爲啥不乾脆簡化語法,反而弄得如此複雜?
今日話題:大家覺得“How can we be a good friend”表述地道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