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虧損2.7億元,“兩輪特斯拉”想衝出泥澤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孔月昕

編輯|馬吉英

頭圖來源|受訪者

四處突圍。

作爲小牛電動CEO,李彥在過去兩年,對此可能深有感觸。

尤其是2023年。

財報顯示,2023年全年,小牛營收爲26.518億元,同比下降16.3%;全年淨虧損爲2.718億元,相比上一年的淨虧損4950萬元,虧損幅度顯著擴大。同樣處於下滑態勢的還有銷量,2023年小牛電動整車銷量爲70.98萬輛,同比下降14.65%。這已經是公司銷量連續第二年下滑。

受業績等多方面影響,公司市值也從高峰時的40多億美元,跌到1.69億美元(截至4月16日收盤)。

相比之下,同行發展勢頭正猛。2023年,雅迪約銷售1650萬臺電動兩輪車,同比增長約17.9%。同是後來者,九號公司電動兩輪車實現銷量147.15萬臺,是小牛電動銷量的兩倍。

“內憂外患。”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李彥如此回顧過去兩年。李彥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電機工程系博士學位,曾在KKR、麥肯錫、高通等企業任職,2016年1月加入小牛電動,2018年帶領連年虧損的小牛電動赴美上市。在李彥看來,過去兩年業績低迷,是內外各種因素帶來的結果,如鋰電漲價、海外經銷商破產、第二曲線增長未及預期……

它需要一場勝仗來提振信心。

在2024年第一季度,NIU銷量爲129139輛,其中,中國市場銷量爲110115輛,國際市場銷量爲19024輛。公司預測,2024年銷量將在100萬輛至120萬輛之間。產品保持增長勢頭的同時,渠道也會進行擴張,李彥表示,今年小牛電動的渠道會再增加1000~2000家店。

不過,要想擺脫低迷現狀,李彥還需要更多成績。

有數據統計,2023年兩輪電動車的銷量約爲5500萬臺,均價在3500元以上的有大約1600萬輛,5000元以上的銷量大概也有幾百萬臺,這在李彥看來是非常廣闊的市場。

因此,在今年2月29日的小牛的新品發佈會上,李彥一口氣發佈了電摩NX、電自NXT,以及越野電摩X3三款新品,公開售價在6299元至29980元區間。而業內普遍認爲,4000元以上的兩輪電動車就屬於高端市場。

攝影:孔月昕

與外界唱衰兩輪電動車高端化聲音截然相反,李彥的行動顯示,小牛電動會繼續堅持高端戰略。

不過,對於小牛新品的價格,幾位來自廣東的經銷商表示有點“高”了。“我們的客戶大部分都很年輕,上萬的價格區間是很多非白領用戶承擔不起的。”幾人經過簡單商討後,認爲他們的銷售重心會主要放在6000元區間的產品上。

一開始,李彥也持相似的觀點,認爲中低端價位區間的新品可能更受歡迎,但產品上市後,他發現市場反饋超出預料。

在3月初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李彥表示,目前新品中賣得最好的是6000元和12000元兩個版本,其中12000元版本佔據了45%~50%的出貨量。由於跟預估情況不符,前期產能沒跟上,小牛被迫“欠貨”了。“有經銷商給我們打電話說門店和倉庫的貨都售空了,我們只能緊急給他調了一車貨。”李彥說。

在交過一些“學費”之後,小牛電動內部對“高端”理解也在發生變化。

受價格、監管放寬等因素影響,2021年年底開始,市場上對鉛酸電輕摩(電動輕便摩托車,一種介於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摩托車之間的電動兩輪車輛)的需求逐漸提高。在小牛電動CFO周雯娟看來,這種類型的(鉛酸)車電池容量相對高,充電一次能夠支撐用戶1周騎行,正好切中了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但小牛內部的整體靈活度和組織能力都沒有跟上,從研發、生產、營銷、銷售、經銷商、門店等整個產業鏈上下游都對這一需求產生了“盲區”。

“當時我們主觀上對鉛酸車有些輕視,一直保有對鉛酸車是便宜車(1000~2000元)的固有印象,因此就沒有投入較大的資源在上面。”周雯娟告訴《中國企業家》。

相比之下,同行對於這一市場非常敏感,“還開發出了一個大衆且不低端(3000~5000元)的市場”。2021年4月,愛瑪A500上市;2021年7月,雅迪M3正式上市。

李彥認爲,跟競爭對手相比,小牛電動揹負的包袱更重一些。“我們是要開啓智能鋰電時代,別人沒有這個包袱。”李彥說。

直到2022年年中,小牛內部扭轉了思路,也要爭取這部分鉛酸車市場。但相關車型研發上市後,已經到了2022年四季度的銷售淡季,2023年一季度依然是淡季。

小牛中高端鉛酸車的售賣,相當於從2023年二季度才正式開始,相比其他同行,幾乎晚上市了1年。產品和市場機會的錯位,直接影響了小牛的銷量。2023年第一季度,小牛電動銷量是94407 輛,同比下降 42.3%。第二季度銷量211996輛,同比增加1.5%。

從2023年全年看,鉛酸車銷量佔小牛國內總量的20%~25%。“2024年我們鉛酸車的銷量可能會在20%~40%之間,不低於20%是爲了迎合市場,不超過40%是我們想保證自己的差異性。”周雯娟表示。

在細分市場覆蓋上,小牛動作也有些遲緩。“比如女性用戶也會花4000元買兩輪電動車,但我們現在就沒有針對女性用戶設計的、特別好的4000元產品。”李彥說。相比之下,九號、愛瑪等都推出了專門針對女性用戶的產品。

李彥稱,從去年開始,公司對細分市場的高端化進行研究調整。比如外賣員因工作需要,使用的電動車要滿足續航長、空間大(放外賣箱)、無鑰匙藍牙啓動等條件,因此外賣員的電動車價格上萬元。

對小牛電動來說,這些都是有待嘗試的市場機會。

2023年8月份,李彥意識到小牛電動的海外市場“等不起了”。

小牛電動海外業務主要在歐洲市場,該市場銷量佔小牛電動近一半的海外銷量。但小牛在歐洲最大的經銷商,疫情期間陷入現金流短缺的困境,2023年初業務幾乎停滯。 一直到2023年8月,該經銷商進入破產重組階段,李彥發現短期解決無望,決定不再完全依賴經銷商的力量,開始搭建公司自己的運營團隊,找當地的合作伙伴,直接參與進駐門店面向C端銷售。

攝影:肖麗

不過搭建團隊和進駐當地線下門店都需要花費時間,直到今年才初見成效。這期間近一年的時間裡,小牛在歐洲包括意大利、法國等部分市場幾乎沒有產品可賣,導致2023年海外市場銷量下滑。

2023年11月,小牛電動參加意大利米蘭國際兩輪車展,受邀參加的門店向李彥抱怨沒有車賣。“我覺得這是近兩年海外業務的主要挑戰。”李彥說,“我們做得不好不是因爲競爭問題,而是因爲運營問題。”以法國市場爲例,西班牙的西亞特公司推出的兩輪電摩,100CC版本售價爲六七千歐元,小牛電動推出的125CC版本售價只有5000歐元,但在當地市場沒貨。

作爲小牛電動在2021年底開啓的第二條業務線,短出行(滑板車、Ebike)的銷量增長也慢於預期。2022年,小牛電動的滑板車銷量約10萬臺、Ebike不到幾千臺;2023年滑板車銷量也在10萬臺左右,Ebike五六千臺。“比我們想象的慢。”李彥說。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場的短出行產品,銷售渠道以線下爲主,鋪貨速度較慢,也需要適應跟線上完全不一樣的商業規則。

在歐洲,相關商場展位只能擺放6、7臺產品,意味着只能展示6、7個品牌,其他品牌想要露出,就必須擠掉其他品牌實現“上位”。只有做到差異化,才能獲得渠道方的認可,替代其他品牌。

而由於此前近一年的產品缺位,其他中國品牌如小米、九號等產品,已經實現從299到1000歐元的產品全覆蓋。小牛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李彥表示,公司在去年做了一款純碳纖維材質的電動滑板車,售價1799歐元,以差異化尋求突圍。“雖然銷量不高,但小牛確實通過這款高端車把品牌打出去了,然後帶着中低價位的車成功進駐了門店。”李彥說。

這個過程之久,也超出了小牛團隊的預期。“我們一開始以爲這種事情是不是6個月、1年就可以做到,但實際上很多地方花了一年半。”李彥回憶。

以百思買集團(Best Buy)爲例,這一零售商在美國大約有850家店,小牛電動從2022年5月、6月份開始與其接觸,直到今年1月,小牛的產品才進入其所有門店。“因爲他一批一批給你開,一開始先讓你進三十幾家店,之後再讓你進一些店,不是一下子讓你鋪進去。”

公開數據看,2021年,小牛電動海外市場銷量爲49891輛,2022年海外銷量爲121053輛。2023年,海外市場總銷量爲10.88萬輛,同比下降10.12%。

2022年初,李彥完全無法預見接下來兩年會如此艱難。

“2021年,整個新能源賽道可能都沒有預見到,之前連續幾年下跌的鋰電池會在2022年突然漲價70%。”李彥說。

攝影:鄧攀

由於鋰電池的價格上漲,2022年3月11日,小牛電動對外宣佈,從當年4月1日起對全系鋰電產品價格進行一次上調,漲幅爲200~1000元。

“電池佔小牛整個成本的40%,成本上漲後,企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犧牲利潤保規模;一種是保產品毛利,放棄一部分規模。”李彥解釋道。小牛選擇了後者。

這一選擇帶來的結果是,小牛沒有達成2022年初的預期銷量,還逐漸被同行甩開了一個身位。九號在2022年的銷量爲82萬輛,小牛電動銷量爲831593輛。2023年,小牛電動銷量下滑至70.98萬輛,九號銷量則爲147萬輛。

同樣拉開差距的還有研發投入。財報顯示,2019年~2023年,小牛的研發費用共計6.34億元,研發費用率爲4.52%。九號在2019年~2023年的研發投入累計24.82億元,研發費用率是6.19%。

對此,周雯娟回覆,公司對於研發投入遠不止於此。因小牛爲美國上市公司,按美國會計準則計財報,對研發的計費嚴格,所以除了財報中體現的數據之外,還有部分不計入財報的研發支出。近3年,小牛累計研發投入近1億美元。

爲了擴大規模,小牛也曾通過不同產品序列來佈局中低端市場。成績讓李彥喜憂參半。憂的是,有的產品系列並沒有“跑出來”,比如主打性價比的G系列,不過F系列的表現在2023年可圈可點,大約佔小牛年度銷量的40%。

從總體銷量規模來看,李彥認爲小牛在佈局下沉市場方面仍需謹慎。

“可能得做到年銷量兩三百萬臺的時候,我們才能想下沉的事情。”李彥說。他的解釋是,小牛目前沒有足夠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下沉市場需要的產品,他也沒有信心用現有產品打入下沉市場。即使是同樣的(鉛酸)產品,小牛規模效應和成本結構還無法與年銷量上千萬臺的雅迪、愛瑪相抗衡。在他看來,這種“以己之短攻彼之長”的策略並不可取。目前小牛的門店聚焦在40多個一線城市。

問題是,僅聚焦在目前市場,能支撐小牛的銷量規模上一個臺階嗎?在2021年的全球新品戰略發佈會上,小牛電動曾提出年銷量600萬臺的戰略目標。

“我現在還沒想清楚,要在中國市場做到300萬輛還是600萬輛的規模。”李彥坦承,“或者說,200萬臺給小牛創造的價值,跟做600萬臺是不是一樣的?蘋果手機只佔了百分之十幾的市場份額,卻拿走了整個行業50%的利潤。”

在他看來,高端化和智能化仍是貼在小牛電動身上的標籤,但如何生存和理想之間掌握好平衡,是他面臨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