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IPO解碼|醫療數字化解決方案市場規模超百億,太美醫療還有多少增長空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在業內素有“醫療SaaS獨角獸”之稱的太美醫療“轉戰”港股,並於日前更新了招股書,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擔任聯席保薦人。

追溯到2021年12月,太美醫療曾在上交所科創板遞交上市申請。2023年3月,該申請遭到終止。回顧三輪問詢,關注點聚焦在太美醫療是否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業務應用的核心技術先進性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以及太美醫療在持續大額虧損的同時,未來銷售增長如何具備可持續性。

從大環境來看,去年IPO市場整體呈現低迷態勢。普華永道發佈的《2023年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表現及前景展望》顯示,2023年上市新股數量爲313只,融資額爲3564億元,和上一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26%和39%。

聚焦到醫療數字化行業,通過太美醫療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也可窺見,在蓬勃發展的醫療SaaS背後,企業盈利能力仍存壓力。藉助港交所的“新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18C機制),尚未實現盈利的太美醫療獲得衝擊港股上市的機會。

“尤其是A股市場,在註冊制下對公司審覈的要點還是非常多,上市標準實際上是在提高的。對於選擇在港股上市的企業,在出海方面也會獲得更多優勢。”有一級市場投資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強調,“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企業上市,關鍵還得看公司質地、產品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優質公司上市不是問題,問題是公司是否真優質。如果前期上市的表現不好,會讓後來者難度增加。”

降本增效尋增長

太美醫療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在中國專注於醫學科學行業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供貨商,通過設計及提供行業特定的軟件及數字化服務,以加速創新藥物及醫療器械等醫學科學產品的研究、研發及營銷。具體業務包括雲端軟件銷售(SaaS產品、定製產品以及相關技術支持)和提供數字化服務(數字化臨牀研究服務及IRC服務)。

其中,雲端軟件在2021年至2024年一季度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97億元、2.11億元、2.01億元及4530萬元,大部分收入來自SaaS產品。數字化服務作爲太美醫療的主要營收來源,同期分別實現收入2.69億元、3.38億元、3.7億元及8670萬元,佔當期總收入的57.6%、61.6%、64.5%及65.7%。

銷售增長的另一面,是居高不下的銷售費用。太美醫療銷售費用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值。根據招股書,太美醫療銷售費用主要源於SaaS產品的訂閱制收費模式,“相較於傳統軟件項目制的一次性付款,SaaS產品要求公司在早期投入更多的營銷成本來吸引和拓展客戶,從而導致市場拓展需求的增加。”

但太美醫療曾在回覆上交所的問詢函中披露,2019年至2021年,SaaS產品客戶流失率分別爲12.77%、13.06%和 15.91%,其中SaaS 產品年費制收費客戶流失率分別爲4.35%、4.07%和10.73%。流失率雖處於較低水平,但呈現逐年增高跡象。“2021年年費制產品客戶流失率小幅上升的主要原因系部分客戶由簽訂年費制合同切換爲簽訂項目制合同。”太美醫療解釋。

在最新招股書中,太美醫療強調,“通過全面的客戶支持,公司2021年至2023年的核心客戶的留存率分別達 91.2%、94.7%及 87.3%,整體客戶留存率分別爲82.0%、82.8% 及77.8%。”

此外,太美醫療毛利率由2021年的35.3%下降至2023年的31.2%。“這是由於公司擴大數字化服務品類,臨牀研究相關成本等開支增加,導致數字化服務及定製產品的毛利減少;2023年公司優先發展SaaS產品,並停止定製產品的部分業務;業務早期階段增聘人手和服務供貨商,未實現成本控制所需的規模經濟。”太美醫療方面解釋。

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太美醫療分別實現總收入4.66億元、5.49億元、5.73億元,同期虧損淨額分別爲4.8億元、4.23億元、3.56億元。2024年第一季度,太美醫療在實現1.32億元總收入的同時,虧損淨額達1.18億元。上述虧損淨額累計達13.77億元。

太美醫療將虧損歸因於平臺和軟件開發、較長的初始投資階段、進行持續的市場教育、定製產品的SaaS轉型。“在可預見的未來(包括2024年),將繼續處於虧損狀態。”太美醫療在招股書中直言,“公司已實施一系列新舉措及精簡計劃,有助於充分有效地管理經營開支。”

太美醫療在最新招股書中強調。2024年第一季度,太美醫療毛利率增加至37.5%,主要原因是該公司2023年精簡人員架構導致員工成本大幅減少,其中研發人員人數由2022年底的361名減少至2024年3月底的186名,降幅達48.5%。

市場前景廣闊但競爭激烈

公開資料顯示,太美醫療成立以來,獲得多次融資。其中,2019年完成6.23億元的E輪和E+輪融資,分別由老虎環球基金與騰訊領投,軟銀中國、晨興資本等跟投;2020年10月,再次完成10.7億元人民幣F輪融資,騰訊、高瓴創投、雲鋒基金等領投,晨興資本、經緯中國等跟投。

明星風險投資團隊的背後,是快速增長的市場。過去十年間,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取得顯著增長。以醫藥和醫療器械銷售產值計,我國醫學科學市場規模由2019年的2.3萬億元增至2023年的2.95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6.5%,讓中國成爲全球第二大市場,也是各大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預期到2028年,該市場將達到4.46萬億元。

對於醫學科學企業,研發及營銷是兩大主要支出。而在研發及營銷端同時發力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供貨商,有助於醫學科學公司完成產品從實驗室到患者的全過程,爲醫學科學行業中所有參與者提供整體利益。灼識諮詢資料顯示,醫學科學研發和營銷數字化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預計在2028年達243億元。

縱觀全球,早在2018年,時任美國FDA局長Scott Gottlieb就曾公開表示,更好地利用數字工具來捕獲和審計數據,有助於降低研發成本,敦促大家摒棄合同研究組織(CRO)傳統的人工的研究方法,推動將藥物開發和監管完全納入數字時代。

醫療SaaS領域也已擠滿了各大科技巨頭。例如,BioNeMo是英偉達推出的AI藥物研發平臺,它提供了一種更加快捷的AI模型開發和部署方式,能夠加速由AI助力的藥物研發過程。目前,Cadence、Iambic Therapeutics等超百家企業已採用 BioNeMo來推動計算機輔助藥物研發和生成式AI的發展。今年以來,英偉達宣佈與安進、強生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分別利用人工智能用於開發新藥、支持手術。

“科技巨頭佈局醫療賽道的優勢在於其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算法以及算力等方面的優勢是高於傳統的醫療企業,但重點和挑戰來自於如何獲得高質量的大量的底層數據,以及對於醫療場景的深層理解,如何把算法跟算力跟醫療行業的know-how結合起來。這個需要來自醫療行業背景的自身專家和資源,將二者有一個比較好的結合。”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跨國藥企巨頭也在加速人工智能和數字化。今年5月,賽諾菲、Formation Bio和OpenAI宣佈正在合作構建AI驅動的軟件,彙集數據、軟件和經過調整的模型,開發貫穿藥物開發生命週期的定製解決方案。據悉,這是製藥和生命科學行業的首次此類合作。

大型CRO也在開發自己的軟件系統。例如泰格醫藥在2023年年報中強調,公司持續開發完善一體化、數字化的臨牀試驗平臺“泰臨研”,該平臺綜合了臨牀研究管理系統(CTMS)、電子數據採集系統(EDC)、電子源數據記錄(ESR)、遠程監查系統(CTRM)、eTMF(Electronic Trial Master File)、卓越研究中心(E-Site)和基於風險的質量管理(RBQM)等多個系統功能。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我國所在的醫學科學研發和營銷數字化解決方案市場高度分散,以2023年的收入計算,前五大市場參與者的市場份額佔比爲 23.1%。按同一指標,2023年,太美醫療以5.9%的市場份額位居該市場第一位。

太美醫療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已爲1400多家醫藥企業及受託研究機構提供服務,覆蓋全球25大醫藥企業中的21家及中國醫藥創新企業100強中的90家。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太美醫療如何搶佔大片市場份額,何時實現盈利,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