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高瓴重倉股閃崩!

近期站在風口的格力又出幺蛾子!

昨日晚間,格力電器突發公告,公司擬通過受讓現有股東持有股份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已與12名交易對方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擬受讓其合計持有的24.54%格力鈦股份,交易作價約10.15億,對格力鈦全部股權的估值約爲41.36億,公司受讓該部分股份後將合計控制72.47%格力鈦股份。

今日開盤,格力開盤大跌6%。可見,短期市場基本是用腳投了此次收購案。鑑於不少朋友對格力也是比較關注,那麼本文我們就藉着此次事件,簡單聊聊我們對於格力當下的看法。

以下正文:

1.首先是對格力的看法

衆所周知,格力的最大問題就是業務單一(主要就是空調)。近些年來格力股價持續低迷,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市場對格力業務發展的擔憂,如何突破這個天花板纔是最大的問題。

對此,格力把目光看到了新能源賽道。一是因爲新能源汽車有望日漸成爲新賽道,二是格力想借新能源汽車拓展汽車空調的市場。就這樣,董明珠看上了格力鈦(原珠海銀隆),並且執意持續投資,嘗試多元化佈局。

但是在格力入主格力鈦之後,事態的發展就超出了董明珠的控制。

2021年格力電器以18.28億的價格將格力鈦30.47%股權拍下(估值60億),按照據披露的上半年格力鈦淨資產0.66億計算,對應下來的歸屬格力的淨資產只有人民幣2011.02萬。據此前18.28億的投入來說,已經虧得僅剩褲衩了。

而這對於董明珠個人而言,該筆投資同樣也給自己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董明珠2016年以個人名義累計23.4億元的投入(17.46%股權),只剩下1152.36萬,虧損幅度超過20億。

好在此前2016年董明珠試圖以130億元的收購提案被否決了,不然到現在虧得更多。

所以這次當格力再度增持格力鈦,市場自然就直接用腳投票。這意味着此次收購:格力以40億的估值水平,買了一個沒有利潤,甚至沒有淨資產。高額負債,競爭力不強,且投入依舊無底洞的公司。

這樣的收購方式,與老巴併購企業認爲的觀點:可持續盈利能力、在很少或幾乎沒有債務的情況下,企業擁有良好的股本回報率、管理到位、簡單的生意等違背。而且也有損持有格力股票股東的正常利益。

儘管格力方面依舊認爲,本次交易有助於加強對格力鈦的管理與控制,充分發揮雙方的協同效應,降低內部管理成本,加速推進落實格力電器的綠色能源戰略,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但所謂的協同,到底多久才能"填完坑"?爲格力帶來切實的業績?現在誰都無法判斷。想想還是老巴說得好,"所謂的協同效應,通常都很不切實際,我們頂多能期望被併購的事業在被買下之後的表現跟之前一樣好就不錯了。"所以對於併購的故事,八字沒一撇之前都得謹慎。

2.其次再來說說格力鈦

其實吧,格力投資新能源,思路可能是對的。只不過事後階段性來看,似乎沒有選對企業和技術路線。

早在2015年,格力鈦(珠海銀隆)營收就已有38.62億,淨利潤4.16億;距離彼時的寧德時代(營收56億,淨利潤9.3億),雖有差距,但也是牌桌上的玩家,很難直接判斷誰能夠代表新能源的未來。

而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寧德時代成功上市並一躍成爲"寧王",反倒是格力鈦掉隊了。

主要是格力鈦在電池路徑上押注的方向主要是鈦酸鋰電池。從事後結果來看,鈦酸鋰電池雖具有安全、耐低溫(適用北方)、充電快等優點。但相比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其能量密度低、電池重量大、續航里程短且成本高昂的缺點亦成爲無法普及的因素。所以壓中技術很重要,但押錯技術方向十分致命。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

雖然目前並不能對格力收購格力鈦到底失敗與否下定論。但從格力這些年的經營情況來看,多元化戰略成效似乎的確不夠明顯,所以從期望上不應過高。對於格力這樣身處成熟行業的公司,如果僅從股息的角度去看,如果長期能夠保持,也還是有其的閃光點。作爲價值投資者,我們希望格力能夠長期專注主業,保持戰略定力和競爭優勢。與其去花大價錢維護格力鈦這樣的長期"負資產",倒不如拿出來分紅亦或是回購註銷做市值管理來的實在。另外,時代永遠在變化,無論是做投資還是做企業都還是要緊跟時代。

3.文末附上大道這些年對格力的觀點變化,參考文章:618格力空調賣不過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