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家需要爲先 接好建設科技強國“接力棒”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思 記者 樊未晨

中宣部日前追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時代楷模”稱號。他是中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和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因病於今年3月19日逝世,享年93歲。

楊士莪一生都在踐行着爲國科研、教書育人的職責使命。70多年來,中國水聲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常規到精專,他始終引領前行;潛入“深藍”汪洋,他桃李萬千,爲中國船舶和海洋裝備裝上“千里眼”“順風耳”。楊士莪院士的事蹟被報道後,在全國高校青年師生中引發強烈共鳴。

中國的海洋事業因有一代代“聽海人”“航海人”而逐漸剛強。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教授張海剛認爲,楊士莪院士無論在科學研究還是在人才培養方面都是把祖國的需要放在首位,一生都在堅定地踐行着教育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與他相處,時刻能感受到一種與光同行的溫暖,“我們要像楊先生那樣,踏踏實實做學問,兢兢業業搞科研,並一代代傳遞下去,爲國家培養更多的棟樑之材”。

“楊士莪院士以國家需求爲己任,數十載勤學篤行,畢生堅守科研一線;以傳道授業爲使命,幾十年樂教愛生,培養了大批水聲人才,耄耋仍在三尺講臺。”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常笛說,“如今前輩們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手中。傳承前輩的崇高精神,投身科技強國建設,培養儲備更多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責任”。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王德麟,深受楊士莪院士事蹟和精神的感召和指引,於2019年回國投身祖國水聲事業。正如楊士莪曾說:“真正尖端的東西,你想從國外買,你是做不到的。這種東西你只能自己幹,這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骨氣。”王德麟認爲,海洋信息感知技術對海洋開發與管理具有重要價值,是實現海洋強國的重要環節。他希望自己“未來能夠真正實現從一名海外學子逐漸成爲能以國家需求、地方發展爲目標,開展科研工作貢獻個人力量的青年研究員”。

在學習了楊士莪院士的先進事蹟後,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閆金紅感悟到他身上的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也對自身承擔的使命和任務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宋迎東表示,廣大教師要以實際行動向楊士莪院士學習,堅守初心、擔當使命,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爲牽引,着眼提高創新能力,爲黨育人、爲國育才,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青年學子要樹牢科技報國志,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爲、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水聲工程團隊的助理研究員楊陽,本碩博均就讀於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他經常能在校園裡看見楊士莪騎着自行車前往課堂;本科階段,楊士莪“站”着講授的水聲學第一課,至今令他難忘;進入碩博階段,他加入楊士莪的課題組,目睹楊院士身處高齡仍堅持參與外場實驗,他表示能夠“深切感受到楊士莪院士對我們學科和個人成長的深遠影響”。

2022年9月,一條楊士莪爲00後新生上課的視頻刷屏朋友圈,“一站到底”的“90後院士”再度登上熱搜。從教70年來,他總是站着給學生講課。據統計,楊士莪累計培養了110多名水聲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教過的學生達數千人。其中多數已經成長爲科研及學術骨幹,我國水聲領域的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都曾受他指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教授楊德森說:“楊士莪院士心懷‘國之大者’的科技報國情懷、立足國家戰略需求的前瞻佈局、站在科技發展前沿的敏銳洞察、身先士卒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的勇氣魄力,都深深影響了我。尤其在我探索新技術新理論的過程中,他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他對於學生默默支持、無私奉獻的行爲也深深感染着我。”

身爲楊士莪的學生,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副教授郭俊媛表示,看到可敬可愛的導師被追授爲“時代楷模”,深感驕傲和自豪。她說:“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們要發揚楊士莪院士的精神品格,繼續爲水聲事業和海洋強國戰略不懈奮鬥。”

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青年教師、副教授王璐曾在讀博時,聽過楊士莪的一堂課。課後,王璐找楊士莪院士合影時,他笑着說:“和你一起合影,顯得我好老呀。”王璐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校園裡遇見楊士莪院士,他會非常感興趣地去聽學生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並給予指導,他曾說:“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水聲工程領域,爲我國水聲事業的發展作貢獻。”

作爲“新一代航海青年”,來自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的研究生趙森最近正在求職中,他認爲楊士莪院士獲得“時代楷模”稱號也是對相關科研工作者的肯定,爲青年的擇業就業指明瞭方向,正如楊院士所說“只要是社會需要、國家需要的,就都是值得幹的”。趙森堅定地表示:“我們也將以楊院士爲榜樣,繼續深耕航海領域的一些關鍵問題,接好楊院士建設海洋強國的‘接力棒’。”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