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強大的西南民族,與明朝互動兩百年,被多次圍剿後徹底消失

如果只看明朝後期的地圖,很多朋友都會吐槽明朝沒有經略西域,北方邊境退到長城一線,東北就剩下個遼東和東北的一些女真羈縻衛所,武力值不忍直視。但其實朋友們忽略了一點,明朝在西南方向的武功和開疆拓土是諸王朝之最。

明朝西南部的少數民族政權和土司,是繼唐朝時期的南詔之後最強大的。而明朝能夠多次投入大軍,擊敗甚至掃滅這些崛起的西南部族,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

其中西南地區就曾有個強大的民族都掌蠻,和明朝互動了兩百年後最終被絞殺,這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明朝版圖

都掌蠻是個怎樣的民族

都掌蠻是從先秦時期開始,活動於今四川省南部的宜賓、興文、珙縣一帶的一個族羣,被稱爲僰人。它們長期處於原始的部落制狀態,中國古代各王朝,習慣於將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稱爲“蠻”。而這一支僰人在唐代時期爲戎州(今宜賓)和瀘州都督府管轄,瀘州都督府下設的納州和晏州(今興文縣)是僰人的中心活動區域,其中還有一個縣叫都掌縣,都掌蠻的名稱由此得來。

唐代的赫赫武功主要是建立在對西北、正北和東北三個方向的開拓,而在西南地區的經略卻是其短板。當盛唐時期的高仙芝在西域揚威之時,十幾萬唐軍卻在西南小國南詔境內送了人頭。

安史之亂爆發,西南地區被吐蕃和南詔不斷攻擊,都掌蠻在這時期也趁機反叛,殺掠吏民,好不容易纔彈壓下去。有唐一代,都掌蠻都是叛服不常的存在。到了宋代,雖然宋軍消滅了後蜀政權,但是對這些都掌蠻並沒有加以有效的管理。宋朝政府在川南民族地區推行“一以夷法治之”,想要繼續延續唐代的羈縻州府制度,但是都掌蠻還是不太服從政府約束。

上圖_ 安史之亂

到了武德充沛的元代,中央政府對都掌蠻採取招誘、安撫、討伐、利用等手段,實行土司制度,在其活動中心地帶設有“蠻夷部宣撫司”,之後又改設成“大壩都總管”、“上羅計長官司”、“下羅計長官司”和“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

在貴州西部一支少數民族反叛時,元朝政府想徵調都掌蠻兵去討伐,反而激起都掌蠻得蘭紐、西南夷左雄和烏蒙蠻起兵反抗。四川地區的元軍討伐,其他部衆被招降,只有都掌蠻不降。元軍只得武力擊敗它,生擒酋長得蘭紐。

由此可見,都掌蠻是西南地區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給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帶來了動盪的風險。而都掌蠻的族羣僰人一直以來就是難以馴服,很難滿足中原王朝讓他們老實安分納貢的要求。

上圖_ 先秦時期北方中原人對西南諸民族的統稱

與明朝撕破臉皮

明朝初年,明軍統一川貴地區,如何對待這裡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是一個新課題。如果沿用元朝的土司制度倒是省事,但是這樣做就等於繼續承認中央政府對這些民族地區控制力弱的事實,難以對他們編戶齊民,徵兵徵稅。

而都掌蠻的位置剛好在四川、雲南、貴州三地交界處,一旦發生叛亂,就會連帶着當地其他少數民族一齊起事,自然是對明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十分不利的。所以明朝開始實行“改土歸流”,派遣中央的流官到土司地區去參與管理,進而加強對這些土司地區的管轄。

1371年,明廷改馬湖路爲馬湖府,在馬湖府實行“土流參用”的政策,開啓了改土歸流的先聲。改土歸流的做法自然不符合在當地當土皇帝的土司首領們的意願,他們不願意被中央政府派來的官員管束,自然採取的就是不合作和對抗的態度。加之派去執行政策的官員常常對當地民族橫徵暴斂,勒索財物,本就不服王化的都掌蠻自然就會發起叛亂。

在明朝武力最強的洪武到宣德年間,都掌蠻起事後沒有掀起什麼大風浪,官軍一追就躲進深山,最終往往以首領被擒獲斬首,部衆接受招撫結束。

上圖_ 締造麓川巔峰時代的思汗法

當時在雲南西部和緬甸地區,興起了一個勢力強大的麓川王朝,讓明廷多次發大軍征討,才最終將其按下去避免成爲下一個南詔。明朝對西南各族大多數時候都奉行重拳出擊的政策,被視爲不穩定因素的都掌蠻自然就成了重點打擊對象。

成化初年(1465年),僉都御史汪浩以授官爲名,誘殺都掌蠻二百七十餘人,自然招來了都掌蠻的復仇行動。事實上這是汪浩在妄開邊釁獲取軍功的做法,其後他就被明廷安排去征討都掌蠻了,取得“斬首一千五百九十餘級,生擒三百四十餘人,俘獲賊屬八百餘口”的戰績。

兩年後,明朝又“制諭襄城伯李僅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升兵部左侍郎程信爲兵部尚書提督軍務;太監劉恆爲監督。調四川貴州官軍剿捕之”。

明軍先後出動了十八萬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而來。都掌蠻雖然佔據地利優勢,用標弩壘石抵抗明軍。但是明軍終究是久經戰陣的正規部隊,人數又佔絕對優勢,都掌人的抵抗終究是徒勞的,只得逃遁於深山老林之中之中。明軍充分發揚“窮寇要追”的精神,最終取得“凡斬首三千一十七顆,生擒九百五十三名,焚寨一千四百五十七處,禾倉九百八十一所,獲銅鼓六十三面”的新紀錄。

上圖_ 明朝軍隊

經過這兩次大規模征討,明廷將瀘州衛搬遷到渡船鋪,增置江門、水流崖、洞掃等處關堡,改大壩爲太平川,設太平川長官司,選舉永寧土人黃鏌爲長官。又任命四川筠連縣夷首阿坎培爲岔口巡檢司巡檢,這就等於繼續承認了土司制度在當地推行。

朝廷花了這麼大代價打了兩場仗,竟然沒有能有效推進改土歸流政策,也沒有將都掌蠻徹底消滅,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一次不成功的行動。而且汪浩故意激化矛盾導致戰爭的行爲也被揭發出來,被免職流放。

上圖_ 明朝官員

雨夜偷襲,不講武德

隨後的幾十年,都掌蠻因被嚴重削弱,沒有再激起什麼事端。到了嘉靖年間,都掌蠻的勢力重振,敘州、瀘州、江安、納溪等地都被他們攻擊。常常是前腳安撫,後腳反叛,前腳打擊,後腳重來,讓朝廷十分頭疼。

到了萬曆初年(1573年),居住在凌霄城、都都寨、雞冠嶺、九絲城計四個地點的都掌蠻掀起新的反明鬥爭高潮,首領凌霄阿苟“衣蟒衣,擬王者出入,擁大蓋策駟馬,所到用鼓吹響乎,夾道而馳”,想要自立爲王了,這樣的舉動自然就惹得明廷再次發大軍征討。

當年,明廷派四川巡撫曾省吾和總兵劉顯,調集四川和雲南漢、土官兵共十四萬人,向都掌蠻大舉進發。都掌蠻得知消息,也是舉全族之力抵抗。劉顯武力高強,在戰爭中據說擊殺了數百人,讓蠻人聞風喪膽。凌霄城、都都寨抵抗不住,紛紛投降,餘部退往九絲城。明軍又跋涉到此,晝夜不停地攻打。

上圖_ 劉顯(1515~1581年),本姓龔,字惟明

當年的九月九日是都掌人的“賽神節”。當時他們已經和明軍打了大半天,加上雨大路滑,覺得明軍暫時不會來進攻了,於是殺牛過節,開始慶祝。事實證明輕敵是要命的,這次明軍的行動就是衝着徹底剿滅他們來的,怎麼可能放棄這次機會。於是明軍克服天氣困難,在下雨的夜晚攀登上山,殺進城去。都掌人猝不及防,根本來不及組織抵抗,無數人被火燒死或墜崖而死,餘衆皆束手就擒,酋長阿大、阿二、方三都被斬殺。

經過此戰,明軍斬殺和俘獲都掌人四千六百一十五人,招安二千三百八十一人,繳獲諸葛銅鼓九十三面,古文銅鐵鍋各一口。盛極一時的都掌蠻,就在這次大戰中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給明朝的武功添上了重重一筆。僰人也因此成爲了歷史名詞。

上圖_ 僰人巖畫

都掌蠻之所以被明朝強力絞殺,一方面是雙方實力懸殊,明廷相對於都掌蠻的力量過於強大。地盤更大的麓川王朝都被明軍摧毀,都掌蠻更加不在話下。

另一方面是都掌蠻所佔的地理位置以及不服約束的行爲,與明朝加強西南地區管轄的方針發生了根本衝突,且雙方都無意做出根本性的讓步,只能讓矛盾激化。而明朝方面對都掌蠻地區改土歸流政策執行失敗,反而成了壓迫人民的暴政,自然更只能讓都掌蠻人選擇反抗了。

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實際上對明朝和都掌蠻來說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作者:鐵騎如風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屈川 《川南 “都掌蠻” 消亡原因探析》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