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城融合打造共享園區,繪製工業園區的明城“紅”

明城鎮,坐落於高明區中部,建城歷史超500年,鎮內滄江河蜿蜒而過,文昌塔傲然矗立,東洲書院文脈綿長。

如今,戰略機遇疊加,“綠美、平安、智慧、共享、高效”,是這片雲山珠水之地爲工業改造打出的新標籤。

着眼“小切口”,幹出“硬功夫”。明城鎮工業園區改革從無到有,執黨建之筆,破發展之題,展生態之姿,擲地有聲、效果斐然正是高明工業園區改革的底色。

從0到1

盤活空間攜手產業躍升

寬闊的道路綿延往前,瀝青馬路乾淨寬敞,停車場綠茵環繞,道路兩旁綠樹枝葉交錯。陽光篩過樹梢,灑下斑駁光斑,與錯落有致、線條流暢的建築羣相映成趣。眼下,原生態的空間在明城鎮工業園區內蔓延,“綠美”,已不僅僅是個口號。

事實上,幾年前明城鎮的土地上荒草遍野,亂石堆砌,低效用地成爲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成爲全鎮亟待解決的“頭號難題”。坐擁新材料與裝備製造業的特色產業,彼時明城鎮的工業園區硬件並不差,可是在空間佈局的軟件上還是一個“小白”。

面對這張白紙,明城該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鎮政府自然是擔起“領頭羊”的角色,道路修繕、綠植栽種,基礎設施在緊鑼密鼓中被完善。正所謂“衆人拾柴火焰高”,爲了讓工業園區的“血液”——企業也投身建設大潮,“誰使用誰建設”的新模式應運而生。與傳統地將土地分散規劃到村裡相比,明城大膽嘗試出村級留用地“集中安置、按份持有,統一招商、按股分紅”等土地開發新模式,如此規模化效應下,招商、政府、村、企業攜手共進,土地資源轉化爲強勁動能,集體力量的優勢迅速顯現,低效用地的利用成效很快凸顯。

土地“活”了起來,下一步就要注入“養分”讓其蓄力引勢。

位於佛山市向西邁進的“咽喉處”,明城鎮聚人聚商聚產是大勢所趨。拆舊建新,引資改造,推進企業數智化升級,招引臨空產業……多措並舉、重拳出擊,不斷降本增息,爲園區高質量發展積蓄起產業活水。借勢園區支柱產業的輻射效應,明城鎮構建起獨特的產業優勢,現代化產業羣開始林立。而交通及配套設施的逐漸完善,區域內引領項目投資、企業聚集的“磁吸效應”逐步釋放。

盈富片區,是明城工業園的“心臟”。如今已引進項目72個,項目總投資超115億元。明城全鎮以其爲龍頭,吸引優質企業進駐,大力構建高端新材料產業園,這裡的“高效”用地使其成爲產城融合發展試驗區的產業依託。

從1到多

服務站進園區促宜居宜業

“產”是實力增強,“城”是功能做優。

明城鎮,不僅要成爲產業升級發展的熱土,更要充當產城融合發展的龍頭。人來了,資源有了,單一產業生產屬性向多功能的綜合屬性轉變的“快車道”也同步到來了。

工業園區的管理,每個細節都要求精確定位、周密佈局、紮實破題。爲着墨網格化治理,明城鎮工業園區拿出了“平安”與“服務”兩把“刷子”。

就在近日,高端新材料產業園內的企業員工周先生與龍先生因工作中的瑣事產生矛盾,雙方爭執不下尋求第三方幫助。民警及時介入,聯同企業管理人員共同處理。經過約一個小時的調解,兩人最終達成共識握手言和。在盈富園區平安服務站內,這樣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這個小小服務站卻蘊含着大大能量,無論是防範預警、法律諮詢、政策宣講、上門辦證等服務,它都能“一站式”解決,不僅效率高更是將“人情味”拉滿。不僅如此,服務站還構建了常態化的涉企違法犯罪風險排查和協同響應機制,對任何侵害企業權益的案件儘可能做到快速偵查、迅速破解,爲居民和企業築起“安全”屏障。

短短一年間,環境更好了、交通更暢通了、矛盾糾紛少了、員工關係更和睦了、企業之間相處更和諧了……平安服務站建設以來,變化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

“小案件”關係“大民生”,明城鎮平安建設的秘訣便是着力化解園區內一件件百姓心頭事。“把‘警民平安服務站’建在園區,無論是對於我們企業員工本身,還是到訪的客商,都覺得特別有安全感,可以更安心去發展。”工作人員說道。

高明全區的工業園區整治各顯神通,鎮街間差異化發展新格局呈現五彩斑斕之勢。其中,明城“紅”格外耀眼。

身爲革命老區,明城的“紅色”底蘊深厚。在現代化浪潮中,明城工業園區的整治堅持以“黨建+全科網格治理”爲基石,掀起一場社會治理的新革命。全鎮工業園區是一張大網,將其細分爲多個單元網格,網格片長們帶隊深入一線,摸排各自網格中存在的問題,再針對性施策,並聯動部門及時爲企業解決問題。“網格化管理”下,明城還動員企業落實“門前三包”和自主提升建設,建立“紅黑榜”“白名單”制度,激發企業參與園區治理的內生動力,“自己家園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氛圍下,園區管理的“活力密碼”被激活,“三生”融合示範園區初現雛形。

據悉,明城鎮黨委還建立專項會議制度,定期研討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還同步成立了園區委員會,聯動園區“兩新”黨組織、代表企業,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等形式,協調解決企業需重點解決的問題。源源不斷的“活水”正不斷被注入明城工業園區的土地。值得一提的是,明城工業園區還建成全科服務站與環境品質綜合治理智慧化系統,帶動企業、商協會、基金等多方投入,已累計撬動社會資金超1000萬元,經驗做法被全區推廣。

同心同力

實現園區內企業產品等共建共享

近日,佛山作爲“中國工業第四城”開啓了“沿鏈經濟”的探索。

沿鏈,即沿着產業鏈、供應鏈佈局。在資源整合和優化這個層面,明城鎮已有探索。

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上指出,要破除同質內卷,沿着產業鏈錯位發展。

“假設新入駐的企業需要採購一批牀品,而園區內剛好就有牀品的生產商,可以直接進行內部的供需消化,這就是我們倡導的共享園區,通過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避免內耗”。新,是明城鎮工業園區發展的關鍵詞,正因爲新所以在企業的選擇上尤需謹慎。明城鎮工作人員強調,搭建供需對接的平臺,是園區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

翻開爲工業園區量身打造的《明城鎮產品及需求名錄》,明城鎮8類121家企業的簡介、主營產品一目瞭然,連同各企業的聯繫人、聯繫電話,爲需求方提供了直接與企業對接的便捷通道。這本名錄,正是明城鎮助力企業拓展“朋友圈”、加固“生態圈”的具體實踐。

除了定製《名錄》,園區企業還設立了“共建共享理事會”,構建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園區內企業的產品、原材料、公共空間、科研資源等共建共享,生態鍊形成良性循環。

對園內企業而言,若需採購產品,只需翻閱名錄,不僅“明貨明用”,還能快速高效找到合作搭檔。對明城鎮來說,隨着企業不斷擴大的“朋友圈”,生產鏈“上下游”逐漸補齊,帶動全域的產業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集羣化、系統化、高端化的特徵開始顯現,產業供需的“多向互動”橋樑被搭建起來。

明城鎮工業園區搭建產業供需的“多向互動”橋樑,資源“滿盤活”被具象化。

“高手”齊聚,但不“過招”。

整體來看,明城的園區“共享”模式不僅在於企業之間的“內循環”,還在於推動園區公共空間的“外循環”。從停車位、籃球場、閱覽室,再到公園、農場,企業之間互惠互促共進,空間資源被最大化利用,資源“滿盤活”被具象化,在和諧互助的產城融合氛圍下,工業園區也更添“人情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綠美、平安、智慧、共享、高效,已不僅僅是明城鎮寫在紙上的規劃圖,其正以最真誠的“橄欖枝”,遞向企業和市民。

監製:劉岸然 謝江濤

策劃:李平 何惠文

統籌:路漫漫 黃亞嵐

採寫:南都記者 路漫漫 陳斌穎 王倩 見習記者 唐宇鬆 實習生 謝正娟

攝影/視頻:南都記者 陳斌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