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腳印 空軍教練機的研發之路
空軍在諾斯羅普的協助下,成功研製AT-3自強號噴射教練機,汰換老舊的美製T-33教練機。圖爲空軍自強號教練機。(本報資料照片)
空軍官校飛行員培訓,原本是分初中高三階段,後來簡化爲兩級。
空軍官校的教練機過去都是美製天下,如T-28、T-33等。民國五十年代開始,國府在臺灣逐漸站穩腳步,工業水準也慢慢升級,加上美國跟中共走得愈來愈近,空軍開始思考自制飛機,以應付即將到來的劇變。
當時臺灣只會修飛機,不會造飛機,航空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空軍從簡單的初教教練機着手,向美國購買PL-1圖紙,然後在臺灣製造,定名爲介壽號。除了空軍官校外,陸軍也採購了十架做爲陸航觀測機使用,並外銷美國若干架。前幾年,美國當地華僑爲慶祝中華民國國慶還駕駛介壽號做編隊飛行,但不幸的是,其中一架後來墜毀。
隨着國際局勢的不斷惡化,空軍也加強自制腳步,繼介壽號成功升空後,空軍以T28教練機爲基礎,於民國六十年代初成功研製TCH-1中興號中級教練機。中興號後來改裝成ACH-1、RCH-1攻擊機、偵察機,直到民國八十年代中期才全部除役。
空軍研製螺旋漿教練機累積寶貴經驗,民國六十年代後期開始着手研發噴射教練機。中華民國是全球F-5E戰鬥機最大使用國,與生產廠商諾斯羅普公司有極深的關係,空軍在諾斯羅普的協助下,成功研製AT-3自強號噴射教練機,汰換老舊的美製T-33教練機。
臺灣一步一腳印,從最基礎的初教機開始,花了快30年的時間才建立亞洲除日本、大陸以外最強大的航空工業。理論上,臺灣應朝更高檔的戰鬥機發展纔對,但近年卻不斷「返祖」改制教練機,給人感覺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