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棒打者重要性下降 「傳奇盜帥」韓德森、一朗地位無人繼承

日前傳出過世消息的「盜帥」瑞奇.韓德森,擔任開路先鋒出賽多達2886場,被視爲史上最強一棒打者。美聯社

2024年似乎成了偉大第一棒打者的本命年。先是在九月的最後一天,因涉賭被大聯盟終身逐出球界的安打王彼得.羅斯(Pete Rose)在賭城過世。羅斯不僅是大聯盟生涯安打紀錄保持人,也是絕佳的開路先鋒。大聯盟史上只有兩位打者打第一棒出賽超過兩千場,第二名就是羅斯的2313場。至於第一名不消說,自然是十天前與世長辭的「盜帥」(Man of Steal)瑞奇.韓德森(Rickey Henderson)。擔任開路先鋒出賽多達2886場的韓德森,早在現役時代就已被視爲史上最強一棒打者而且「沒有之一」——這可不是個性驕傲的他自吹自擂,而是所有人都一致認同的結論。

凡人終有一死,重要的是在短暫人生中能留下些什麼。這兩位前輩故世後,另一位偉大的開路先鋒兼安打王——鈴木一朗則正迎來球員生涯的最高殊榮——入選名人堂。身爲職業棒球史上生涯及單季最多安打紀錄保持人,圍繞一朗的話題焦點當然不在於他能否入選,而是他會不會繼里維拉(Mariano Rivera)成爲第二位全票入選的名人堂成員。同時在一朗的歷史地位塵埃落定後,像他、韓德森與羅斯這樣的傳統第一棒打者是否將成絕響。

鈴木一朗這樣的傳統第一棒打者是否將成絕響?歐新社

傳統觀念認爲好的第一棒打者必須具備兩項能力。第一自然是高上壘率,不論是靠與投手纏鬥打出安打或選球能力耐心等保送,開路先鋒的第一要務就是上壘。美國人形容一棒打者的工作是「佈置餐桌」(set the table),好讓後面上來的中心打者大快朵頤一棒掃回分數。其次一棒打者多半擁有一雙快腿,以便於上壘後迅速縮短與本壘之間的距離。在所謂的「小球」(small ball)年代,「一棒打者上壘後盜壘或者靠二棒短打攻佔二或三壘,最後被三、四棒的安打或高飛犧牲打送回本壘」的進攻模式一直被各隊奉爲圭臬,身爲攻勢發起人的一棒打者重要性自不待言。

上世紀80年代是一棒打者的黃金時代。除了韓德森在1982年創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單季130次盜壘紀錄外,後來也入選名人堂的博覽會隊(國民隊前身)一棒打者雷恩斯(Tim Raines,四屆盜壘王)、連續三年盜壘次數破百的紅雀開路先鋒柯曼(Vince Coleman)也各領風騷,這三位開路先鋒至今仍包辦生涯盜壘排行榜的一、五、六名。在小球打法達到全盛時期的1987年,平均每場比賽能出現多達1.7次盜壘,全聯盟就只有兩隊盜壘次數未破百。

名人堂的博覽會隊(國民隊前身)一棒打者雷恩斯,曾奪下四屆盜壘王頭頭銜。美聯社

然而之後的棒球觀念發展我們都看到了。進入90年代以至於「禁藥年代」,大聯盟各隊就像二戰前的世界列強一味追求「大砲鉅艦」,再加上「錢球」(Moneyball)帶來的數據分析熱,不僅盜壘戰術被視爲得分效益低下慘遭封印,就連一棒打者最重要的擊球與上壘能力也逐漸讓位給長打火力。以至於2021年整個大聯盟只剩下五隊盜壘次數破百,而且即便是最多的皇家(124次)甚至都不敵當年韓德森一人的次數。反之一棒打者的長打火力正隨着全員長打的風氣越演越烈,繼前金鶯開路先鋒安德森(Brady Anderson)在1996年刷新首局首打者全壘打紀錄(12支)後,21世紀已經有五位打者追平或超越這個紀錄,其中就包括在本季將這項紀錄推升到歷史新高(14發)的史瓦柏(Kyle Schwarber)。

大聯盟在去年爲了增加球賽變化及減少跑壘的運動傷害將壘包加大,連帶也扭轉了盜壘不斷減少的頹勢。包括本季創下50-50的大谷翔平與去年創下40-70紀錄的亞古納(Ronald Acuna Jr.)在內,許多一棒打者紛紛又開始在壘上大顯神通,但更引人注目的仍是他們獨步全聯盟的全壘打火力。至於類似一朗的「純血」一棒打者雖不是沒有,但已如鳳毛麟角。打擊型態最接近一朗的阿拉斯(Luis Arraez)已經連續三年拿下打擊王,未來他能否像一朗一樣長久停留在開路先鋒的位置上並維持三成打擊率,還是會因爲欠缺長打火力被調到後面棒次則仍有待觀察。

現今「長打革命」即使看到大谷翔平擔任第一棒也不再令人驚訝。 路透

現今打者在「長打革命」的薰陶下,人人都想將球轟得又高又遠。隨之而來的大量三振似乎無足輕重,全聯盟打擊率、上壘率連年下降的狀況也鮮少引起關注。這樣的比賽內容是否精彩見仁見智,但一到九棒的角色確實越來越趨向同質化,開路先鋒的特殊性也因此被大幅削減。如今即便看到大谷甚至是賈吉擔任第一棒也不再令人驚訝(雖說後者主要是爲了追求全壘打紀錄)。在這樣的風氣下,韓德森、一朗等傳統一棒打者的打擊方式及盜壘能力勢將成爲歷史的陳跡。也難怪球迷口中的「朗神」最近受訪時要大嘆:「打序已失去意義」、「這樣的棒球有夠單調乏味」。且不論一朗的感想是否中肯,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將不再有機會看到另一個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