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父親三赴日內瓦勸其回國 不要到臺灣
早在1957年,中國政府由當時總理周恩來安排派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教授赴日內瓦,交待楊振寧回大陸不要到臺灣,楊武之還希望兒子帶兒媳杜致禮回中國,杜致禮是國軍被俘將領杜聿明之女。
澎湃新聞22日引述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黃慶橋文章稱,楊振寧是在1964年春加入美國籍的。在此之前,中國曾數次放出明確信號,邀其回國;其父更是三次赴瑞士日內瓦與其相見,任務之一就是勸其回國。
報導說,楊武之是第一位在美國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192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執教於廈門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復旦大學等,是彼時中國著名的數學家和教育家。中共建政後,楊武之任教於復旦大學,舉家居於上海。
1957年夏天,楊振寧應邀到瑞士日內瓦工作幾個月。楊振寧給上海的家中發了一封電報,大致內容是說自己不久將會帶着妻子杜致禮和孩子到瑞士日內瓦工作一段時間,希望父親能到日內瓦來團聚,見見從未謀面的兒媳婦和孫子。
●周恩來安排楊武之統戰楊振寧
楊武之深知此事非同小可,於是他寫信給當時總理周恩來。據楊振寧的三弟楊振漢回憶:父親即親筆寫信給周總理,請求能去瑞士同大哥見面,並打算乘此機會說服大哥,要他不去臺灣,最好回到中國大陸來。很快,楊武之的請求得到了周恩來的批准。
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協助下,帶病的楊武之先到北京,並在北京醫院住院治療一段時間,離京之前去了北京德勝門外功德林一號看望從未謀面的親家杜聿明先生。杜聿明託楊武之帶了一封親筆信給他分別多年的女兒杜致禮。
杜聿明爲國軍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1949年1月9日,在徐蚌會戰(大陸稱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於安徽省蕭縣張老莊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俘。1959年12月4日,獲得北京特赦釋放。
2003年10月杜致禮因病過世。2004年底,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結婚,由於楊振寧與翁帆年齡相差54歲,引起熱議。
楊武之於6月中旬抵達日內瓦,與楊振寧一家相處數週,於8月底返回上海。在日內瓦期間,楊武之積極爭取楊振寧回大陸。他向楊振寧介紹了新中國的各種新氣象和新事物,並一起去中國駐日內瓦領事館看紀錄片《廈門大橋》。
據楊振漢回憶:父親從日內瓦回來後告訴我們,大哥和李政道於1957年初揚名世界以後,臺灣即不斷地派人去拉攏他們,希望他們能回臺灣工作,或至少是去臺灣講學,父親說,他告誡大哥和李政道,即使因爲種種原因,目前不能回到中國大陸,但絕對不能去臺灣。
●要求楊振寧不要到臺灣
1957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獲此殊榮,當時,中國政府還決定派物理學家張文裕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用意就是要爭取李、楊回國。
不過,1957年大陸「反右」運動的消極影響,楊振寧婉拒了國內方面的盛情邀請。
據張文裕回憶,1958年在日內瓦召開高能物理會議,大陸又派他去做李、楊二人的工作。可是這一次,張文裕在與李、楊二人交談的過程中,明顯感到1957年大陸的「反右運動」給李、楊二人帶來很大的思想震動。
1960年春,楊振寧因受邀赴日內瓦工作一段時間,他再次給父親寫信,希望雙親能來日內瓦與自己團聚。大陸方面同意了楊武之赴日內瓦的請求,當然,楊武之仍身負遊說兒子回國的重要使命。楊武之偕同夫人羅孟華到了瑞士日內瓦,楊振平也從美國趕到日內瓦與父母團聚。
當時,大陸正處於「大躍進、大鍊鋼鐵、人民公社化」等運動的高潮中。在這種情況下,楊武之要想爭取楊振寧,顯然處境是非常尷尬的。
●大陸政治運動讓楊振寧不想回家
據楊振漢回憶,楊武之回來後對孩子們說:我現在很矛盾,國內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勸說楊振寧回國來呢?他回國來怎麼還能繼續做研究?但是老是留在美國,美國政府又老是以中國爲敵,我們又都在國內,長此以往,如何是好?而且,我寫信給周總理時,曾寫過我要介紹新中國的情形給振寧,希望他們毅然回國,可現在中國的研究環境比美國差太多,生活環境也不行,我很難啓齒。
母親羅孟華則從近三、四年的實際出發,向楊振寧說起上海社會生活同四年前相比的差距,楊振寧一聽就覺得一定是真的,因此楊武之的勸說恐怕就很難有說服力了。總之,這一次在日內瓦的家人團聚,因爲母親羅孟華的前來,使楊振寧得以瞭解更多有關大陸的情況,而回國之路也似乎變得愈發艱難。
1962年夏,因爲同樣的原因,楊武之夫婦得以第三次赴日內瓦,與兒子楊振寧一家團聚。彼時之中國正處於「大躍進」之遺患和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之中,物資奇缺,市場蕭條,人民生活日艱,楊武之夫婦對比日內瓦的市場和人民生活,自感差距豈止是天壤之別!在此情況下,楊武之內心的矛盾和糾結可想而知。
他回國後對孩子們說:你母親反對你大哥二哥他們回到中國來,說回來不但得不到諾貝爾獎,而且還會受到衝擊,我心裡想你母親說的是對的,但我沒有直接說出來,我寫信給周總理時,說到一是勸你大哥他們一定不能去臺灣,這一點看來可以做到,二是勸你大哥他們在時機成熟時回國來,現在看只能說是時機不成熟吧,這一點恐怕是做不到了,我覺得內疚。
楊武之的勸說工作愈發艱難,父子衝突難以避免。1973年5月12日,楊武之先生去世。在5月15日的追悼會上,楊振寧在講辭中對1962年與父親的衝突有着細緻的描述和深刻的印象。
●楊振寧與父親的衝突
他說:1962年父親、母親和我在日內瓦會面,父親向我介紹了許多新中國的建設和新中國的思想。他的話許多地方我能瞭解,也有許多地方我不能瞭解,這樣,就產生了多次的辯論。有一晚我們辯論了好久,最後我說:您現在所說的和您幾十年以前所教我的不一樣。
1997年底,在《父親和我》的文章裡,楊振寧再次描寫了在回國問題上發生的家庭衝突:和父親、母親在日內瓦三次見面,對我影響極大。記得1962年,有一個晚上,父親說新中國使中國人站起來了:從前不會做一根針,今天可以製造汽車和飛機(那時還沒有製成原子彈,父親也不知道中國已在研製原子彈)。從前常常有水災旱災,動輒死去幾百萬人,今天完全沒有了。從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裡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學。
正說得高興,母親打斷了他的話說:你不要專講這些。我摸黑起來去買豆腐,站排站了三個鐘頭,還只能買到兩塊不整齊的,有什麼好?父親很生氣,說她專門扯他的後腿,給兒子錯誤的印象,氣得走進臥室,「砰」的一聲關上了門。
●楊振寧:父親臨終前沒寬恕過我
對於父親三次日內瓦之行的使命以及父親的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楊振寧有着非常深刻的體會,他說:父親三次來日內瓦,尤其後兩次,都帶有使命感,覺得他應當勸我回國。這當然是統戰部或明或暗的建議,不過一方面也是父親自己靈魂深處的願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願望,另一方面他又覺得我應該留在美國,力求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在爭取兒子回國這個問題上,楊武之也是極度痛苦的。
楊振寧在紀念父親的文章裡寫到:我父親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學教授。他曾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遊歷甚廣。但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在心底裡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