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將軍透露,20多年來,爲何沒有再次飛天,讓更多的人去飛行
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發射成功,預計到明年,神舟二十號也進入計劃發射中,且都是載人飛行任務。
距離第一次楊利偉駕駛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已經過去21年時間,可奇怪的是,他作爲我國載人任務的開拓者,爲何再也沒有飛行了呢?
做好犧牲的準備
“利偉活着回來了!”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返回艙在內蒙古着陸場內着陸,見艙門緩緩打開,楊利偉微笑着走了出來,揮手打招呼,令衆人激動不已地高呼。
這次載人航天的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中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就,可背後,卻是楊利偉及衆人做好了他回不來的準備。
2003年10月14日,也就是神舟五號發射前16個小時,楊利偉被選爲“首飛”航天員,將獨自執行航天任務。
對他來說,是榮譽,也是一份挑戰,因爲誰也無法確定,我國載人飛船首次飛行是否能應對複雜的太空環境。
可楊利偉卻沒有絲毫退縮,從他成爲航天員開始,就做了犧牲的準備。
1965年,楊利偉在遼寧綏化出生,在父親的教育下,對革命先烈們的戰鬥故事格外感興趣,還跟父親說要當一名火車司機。1983年,即將參加高考的他,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爲一名空軍飛行員。
楊利偉憑藉着優秀的學習成績與優異的身體素質,被選入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員,並在畢業後在空軍部隊內服役近10年。
他飛行經驗豐富,飛行技能熟練,在1998年,成爲我國首批航天員之一。
那時的我國,航天成就並不突出,特別是載人航天技術,由於美西方等國的限制,幾乎沒有可以借鑑的前人經驗,只能靠摸索。
這就相當於,我國“航天第一人”面臨的危險極高、極複雜,甚至會發生未曾設想過的意外。但楊利偉及衆多首批航天員們,沒有一人退卻或者猶豫。
在被問到“如果首飛會怎麼樣”時,他堅定地回答:“我會比平時訓練更放鬆、更平靜,因爲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而這個準備指的不僅是,處理一切突發情況的必備航天飛行技能,還有犧牲!
在楊利偉與妻子張玉梅告別時,說道:“你從前一直不會如何修表,我現在教你吧?”
張玉梅頓時淚如雨下,哽咽着說:“我等你回來教我!”
2003年11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在酒泉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儘管他做好了一切準備,但複雜的太空環境讓他多年後回想時仍記憶猶新。
太空挑戰需要培養人才
“一開始,只能聽見艙內儀器運轉的輕微嗡鳴聲,後來突然聽到類似‘咚咚’的聲音,似乎有人艙外敲擊。”
隨着楊利偉的講述,揭開了他在升空過程中的真實體驗。
飛船發射成功時,巨大的推力猶如一頭大象壓在了楊利偉的胸口。按照推算,相當於一個70公斤重的人,變成了420公斤。而這種煎熬,整整持續了26秒。
楊利偉所提到的“艙外敲擊聲”,實際上是艙體溫度在太空環境的影響下所產生地劇烈變化,比如,艙體上金屬物質的膨脹和收縮。
可當時的他,根本來不及細想,只能承受這份位置的恐懼,之後之後就是黑暗環境與劇烈震動。
楊利偉沒有忘記自己此行的目的不僅要應對身體上的不適,還要想辦法完成各項操作程序,確保飛船的正常運行。
在之後的返回地球的過程中,他又要經歷一次身體上的變化。可以看到,在他從艙內走出時,嘴角帶血。
好在,楊利偉的恢復情況很好,沒有出現嚴重的後遺症,也完全可以再一次執行飛行任務,但他卻沒有了航天飛行。
楊利偉解釋道:“中國航天事業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培養更多的航天員。而我上過太空,有一定的航天飛行經驗,可以擔任此重任。”
他清楚自己作爲我國“航天第一人”的榮譽是國家贈予的,也竭盡全力地培養更多優秀的航天員,回報祖國。
當看到一個個經由自己悉心培育的航天員,飛向太空,楊利偉的心中止不住地驕傲。而他也嚴格要求自己,做好了準備,說:“如果國家需要,我隨時願意再次飛行!”
如今,楊利偉仍在我國航天事業上繼續耕耘,相信在他的帶領下,會有更多優秀的航天員,我國航天成就也將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