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廠村”改回“庠廠村”,濟寧泗水檢察助力地名文化遺產保護

記者 劉一諾 通訊員 匡雪

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檢察院在辦理一起刑事案件時,通過審查犯罪嫌疑人身份疑點,發現公安機關戶籍系統將“庠廠村”錯誤登記爲“癢廠村”,並調研瞭解到“庠廠村”系史料唯一有文字記載孔子講學的地方,歷史文化底蘊十分厚重。近日,泗水縣院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推動了村名和2000餘村民信息的修正,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貢獻了檢察智慧和力量。

2020年9月,泗水縣檢察院在審查起訴一起危險駕駛案時,發現犯罪嫌疑人身份證住址和公安戶籍證明均爲“山東省泗水縣聖水峪鄉癢廠村”,而犯罪嫌疑人供述住“庠廠村”,檢察機關隨即圍繞這一矛盾點開展了全面調查。

辦案檢察官與原村主任瞭解村名歷史使用情況。

檢察機關摒棄就案辦案思想,堅持能動履職、訴源治理,拜訪鄉賢耆老,走訪史志、民政等相關部門,查閱《歷代泗水縣誌》《羣衆自治組織》《泗水縣村居基本信息統計表(詳)》《泗水縣村居賦碼》《泗水縣行政區劃圖》等資料32份2000餘頁,組織座談16場。瞭解到,“庠”是殷、周時期的學校。“庠廠,據《孔氏家譜》記載:明代爲孔府所轄廠屯之一,因孔子曾在此教過書,故命名庠廠”。泗水縣歷代疆域界址變遷考釋從西漢開始,包括庠廠、夫子洞等孔子重要活動地區,均屬泗水轄區,歷經劃轉鄒城、曲阜,1949年最終劃回到泗水。經查,該村1981年共10個隊,438戶,人口1802人,紙質戶籍全部使用“庠”字。以上能夠充分證明“癢廠村”應修正爲“庠廠村”,且該地系史料唯一有文字記載孔子講學的地方。但後來使用電子戶籍後,有兩千餘名村民的戶籍信息錄入成了“癢廠村”。

檢察官與公安民警、鄉村耆老座談了解庠廠村文化歷史。

今年2月18日,泗水縣檢察院向公安機關發出《檢察建議書》,要求對戶籍系統同步整改以及適當方式對羣衆更換身份證明,並在全縣範圍內摸排錯寫地名情況。3月8日,公安機關開展專項活動,對“庠廠村”村名和2000餘村民信息進行了修正,並對該縣其餘三個錯寫地名的村莊名稱予以糾正,得到廣大羣衆和社會各界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