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到2028年計劃每年供應工業用地超萬畝,今年將試點建設產業保障房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樑施婷 廣州報道

廣州在“二次創業”再出發進程中也要“二次打造”製造業空間載體。

5月31日,廣州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廣州市優化空間載體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1+3”政策》。這是首次在廣州市政府指導下,由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多個部門協同聯動制定,制定覆蓋工業用地、工業廠房、工業園區等多個維度的政策體系。

“1+3”政策中的“1”是《廣州市關於優化空間載體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包括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3大部分23項內容;“3”爲3個“若干措施”,分別爲《關於推動工業用地高效利用的若干措施》《關於支持工業廠房建設的若干措施》《關於加快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共21條具體舉措。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陳鍵華表示,“1+3”政策圍繞“化零爲整、成片連片、產業集聚、特色鮮明”原則,實施“工業用地高效利用、工業廠房體系保障、工業園區提質升檔、產業園區運營企業培優培強”等四大行動,全面提升產業與空間載體資源適配有效性,打造節約、集聚、高效的空間格局,進一步聚合創新要素、拓展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集聚水平,推動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爲廣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支撐。

着力解決三大供需矛盾

當前,珠三角城市土地開發強度接近或超過30%的國際公認警戒線。

2020年,廣州市在全省率先劃定621平方公里的工業產業區塊控制線,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中。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數據顯示,4年來,廣州市工業產業區塊總規模穩中有升,增加至623平方公里,管長遠的一級控制線增加至451平方公里。95%以上的工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創新、研發等高端產業引導集聚在區塊內發展。

此後,廣州也相繼出臺政策,鼓勵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加大土地供應總量。數據顯示,2017年至今,廣州市採用彈性出讓和先租後讓方式供應工業用地120宗,用地面積421公頃,爲企業節省初始成本31.2億元。

今年修訂印發的《廣州市工業用地使用權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和彈性年期出讓實施辦法的通知》進一步提出,在彈性出讓、先租後讓基礎上,增加“長期租賃”的供應方式,支持企業靈活選擇,出讓年期設定以及提前續期或租賃轉出讓規定也進一步優化。

此次出臺“1+3”政策體系可謂集此前政策之大成。這是廣州首次協調聯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多個部門,制定覆蓋工業用地、工業廠房、工業園區等多個維度的政策體系。

從具體目標來看,“1+3”政策聚焦廣州市產業空間載體“存量增效、增量提質”,重點實施“130”和“51520”工程,即到2028年,廣州每年工業用地供應量將不低於1萬畝,約佔年度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30%;到2028年,打造5個特色標杆工業園,推進15個低效工業園改造提升,推動20個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試點。

總體來看,“1+3”政策體系着力破解工業用地三大供需矛盾——工業用地存量低效和增量不足;工業廠房供給和產業需求錯位;各類園區同質化競爭加劇。

《實施意見》在增量方面,提出通過加大工業用地供應力度,優化工業產業區塊佈局,拓展“帶項目”“帶方案”等供地通道,做好工業用地高品質供給的“加法”;在存量方面,通過拓寬協議轉讓、股權轉讓等盤活路徑,建立“增存掛鉤”等用地激勵機制,鼓勵國企等主體盤活存量載體,建立“先安置,後搬遷”等企業臨遷安置機制,做好低效閒置工業用地的“減法”。

聚焦工業廠房供給和產業需求錯位的痛點,《實施意見》圍繞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需求,構建多品類的工業載體保障體系,運用“供需適配”巧解“不等式”。

比如對於龍頭骨幹類型的大中型企業,着重打造集設計、研發、創新、運營、智能製造於一體的“工業綜合體”,突出“大企業供地”的集聚性;對於專精特新、製造業單項冠軍等優質高成長中小型企業,着重強化專用型廠房、可租可售工業廠房等供給,提高“中企業供樓”的適配性;對於小微企業及新孵化項目,着重建設只租不售、租金合理的產業保障房,確保“小企業租廠房”價廉物美的靈活性。

聚焦各類園區同質化競爭加劇的困局,《實施意見》提出採取“高低搭配”列出“方程式”,打造工業發展“主題園”,根據廣州市產業生態培育和“強鏈”“穩鏈”“補鏈”的不同需求,提出了不同層次、不同特色的園區軟硬件解決方案。

創新工業用地供給

“工業綜合體”“產業生態入園”“工業上樓”這些近年來工業用地的“新詞”也被寫入“1+3”政策體系中。

《實施意見》提出打造集設計、研發、智能製造、綠色低碳於一體的“工業綜合體”。“工業綜合體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模式,是集合了多種功能和優勢於一體的現代化工業建築羣或區域。”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級調研員(市管)周勤表示,從功能性佈局來說,工業綜合體不僅包括生產車間、潔淨車間、倉儲物流、行政辦公等功能性用房,還包括公共食堂、公共會客廳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供配電、消防等公共輔助用房;從產業鏈結構來看,工業綜合體不只是簡單的廠房上樓、生產上樓,更是產業鏈上樓,也就是製造業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研發創新和品牌運營一起上樓。

“‘工業綜合體’既包含了生產製造環節,也包含了與高端製造強相關的研發、創新、小試、中試、品牌、運營等生產服務業環節,是新型工業化在大都市城域空間的具象化表達。”周勤說。

對此,《實施意見》也提出鼓勵建設符合《廣東省高標準廠房設計規範》要求的高標準廠房。在充分考慮研發配套需求方面,根據新型產業生產流程和工藝要求,鼓勵由園區(廠區)運營方統籌建設可供入駐企業共享使用的實驗室、檢測室等公共設施用房,既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又可降低建設成本。

針對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升級,《實施意見》也明確推動“產業生態入園”,穩步有序推進“工業上樓”,全方位保障汽車等支柱產業躍升發展和支持超高清視頻顯示等一批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到大”,服務支持一批“鏈主”型、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做大做強,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大力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聚焦廣東省“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羣,廣州目前已經有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汽車)、花都經濟開發區(汽車)、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數字創意)、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汽車)、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智能傳感器)、廣州民營科技園(軌道交通裝備)6個園區獲評廣東省特色產業園。

以廣東醫谷爲例,廣東醫谷(南沙)孵化器是南沙區首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目前園區已入駐生物醫療企業350餘家,企業研究領域涵蓋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基因編輯、免疫治療、幹細胞、精準醫學、檢驗檢測、醫療產業基金等各個細分領域。近年來,廣東醫谷傾力打造“中創MAX+產業服務體系”,通過建設產業金融服務平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產業人才服務平臺、多邊資源共享平臺、國際醫療產業創新中心以及智慧園區服務平臺,整合上下游資源,構建全產業鏈創新生態體系。

接下來,廣州還將推動荔灣區、白雲區申報廣東省產業園。

據瞭解,廣州每年將安排財政資金,專項用於製造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其中,市財政對每個特色標杆工業園最高可獎勵5000萬元、每個低效工業園改造提升最高可獎勵2000萬元、每個村鎮工業集聚區試點最高可獎勵1000萬元。

同時,廣州也支持產業園區開展REITs(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試點,對成功發行基礎設施REITs產品的原始權益人發放一次性激勵補貼,單個企業補貼最高不超過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