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行書《與蔡明遠帖》,估計95%的人沒見過!

《與蔡明遠帖二首》是唐代顏真卿創作的一篇散文。不過,通常所說的《與蔡明遠帖》或《報蔡明遠帖》是指其中的一篇。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今山東臨沂。唐朝著名的書法家、大臣,爲開元年間的進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安祿山發動叛亂時,他聯絡從兄顏杲卿起兵抵抗。後官至史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道勁鬱勃,古法爲之一變,開創了新風格,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

關於《與蔡明遠帖》的創作時間,存在多種說法。一說此帖創作於乾元二年(759年),當時顏真卿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兼浙西節度使。

顏真卿在饒州任刺史時,與州署校尉蔡明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蔡明遠在顏真卿調任升州並遭遇饑荒時,不遠千里送糧相助,解其燃眉之急。顏真卿爲表達感激之情,寫下了這篇《與蔡明遠帖》。

此帖記述了蔡明遠的背景和顏真卿之間的交往。蔡明遠是鄱陽人,在顏真卿曾任饒州刺史時,曾前來表達對顏真卿的敬意。顏真卿調任升州後,蔡明遠不遠千里送糧相助,並一直追隨顏真卿至邵伯南埭。帖文表達了顏真卿對蔡明遠的讚許和感激之情。

此帖爲行書作品,共22行,計138字。也有說法認爲此帖共十八行,一百零四字。尺寸:拓本尺寸爲35.6cm×16.5cm。

此帖以楷書開篇,隨着節奏的加快,逐步寫成行書,最後自然過渡到行草。通篇楷行草自然過渡,是此帖的一大特色。顏真卿的書法筆畫有力而有節奏感,每一個字都充滿動感,筆觸流暢自然,給人以強烈的衝擊力。

帖中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橫豎筆畫略細,點撇捺略粗,具有一種流蕩的律動之美。隨着節奏的加快,行草意韻逐步加深,流蕩之氣愈加酣暢淋漓。作品氣勢轉換迅緩不同,與顏真卿的“三稿”創作心境有所差異,展現出他在不同情境下的書法風格。

此帖有一種疏淡的意境和脫俗的氣韻。黃庭堅曾評價其“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自然疏朗,自帶一種爽朗飄逸的清氣,是顏真卿行草作品中比較少見的清流。同時,帖中字體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構沉着,點畫飛揚,展現出一種豁達大氣的書風。

此帖拓本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爲南宋留元剛《忠義堂帖》本。同時,也被收入宋《絳帖》中。此帖著錄首見北宋歐陽修《集古錄》。後世書法家如董其昌、劉墉、胡小石等均有臨寫,對其藝術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

此帖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展現了顏真卿與蔡明遠之間的深厚情誼和蔡明遠的忠義之舉;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書法價值,是顏真卿行草書中的代表作之一,對後世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顏真卿與蔡明遠的故事和《與蔡明遠帖》一同被傳爲佳話,成爲上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顏真卿與范仲淹在鄱陽的德政賢風被後人並稱“顏範遺風”,在鄱陽一中就有紀念他倆的“顏範二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