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報研討會遭詐3萬 「學術詐騙」手法曝 學者籲別投稿掠奪性期刊

教育部正在研擬方案,避免大學學生及老師遭到學術詐騙。(林志成攝)

近來出現研究生被騙報名假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另一些大學教師爲了升等而花錢投稿掠奪性期刊,教育部將在25日召集公私立大學協進會討論因應之道。不過學者表示,研究生報名假國際學術研討會,代表指導教授沒有把關;而老師投稿掠奪信期刊,將是自找麻煩。

詐騙無所不在,國民黨立委葛如鈞日前質詢指出,有臺科大研究生在網路報名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花了3萬多元,但之後卻發現是假的,根本沒有這場研討會。

另一些年輕的大學教師爲了升等或是領取論文獎補助,因此會花錢將論文發表在「掠奪性期刊」,研究者通常能在極短時間內收到「審覈通過」通知,這種期刊也被視爲是一種學術詐騙。

教育部將在週二邀集數位發展部、國科會及公私立大學協進會召開「研商防範學術研討會詐騙相關措施會議」,討論是否建立單一窗口,先以人工方式進行學術研討會檢索,讓師生於24小時、48小時或7日內可以得到回覆,判定該研討會的風險高低;中期則建立填報平臺,上傳佐證資料,並對被騙的學生提出補救措施。

不過教育部表示,掠奪性型態層出不窮,會議名稱也快速更迭,而不同領域、不同學派、不同學校認知上的差異,也可能排擠新興期刊的生存空間。另未經司法判決即指稱特定研討會爲學術詐騙,是否可能有後續爭議及爭訟可能?

由於立委建議若學生被國際假學術研討會詐騙,政府應提出補救措施,但教育部憂心,國外詐騙組織應負的償還責任,是否適合被害人所屬政府買單;而補救措施系賠償一定金額,是否也提供誘因使國際詐騙集團聯合學校特定人員進行套利?

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表示,學生花錢報名一個實際上不存在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實在是很罕見的個案,更何況,學生出國參加研討會,學校通常有一定審覈機制,指導教授應該做好把關工作。而且現在假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很少,他們也慢慢在進化中,變成有真的研討會,只是「含金量」很低,學生是否適合去參加,指導教授要確實負起責任。

至於年輕老師花錢去投稿「掠奪性期刊」,武東星說,老師要多發表論文,那是他們的自由,但是各校升等要求的論文數量通常不多,而一些外審委員也都知道期刊的好壞,老師若提送發表在「掠奪性期刊」的論文來升等,那不但無法升等,也對自己學術生涯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