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演變爲違規傾倒固體廢物(新京報)

10月22日,生態環境部召開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郭伊均表示,我國每年仍有20億噸左右的典型大宗工業固廢沒有得到綜合利用。生態環境部將推動典型大宗工業固廢安全規範利用,嚴防綜合利用演變爲違規傾倒固體廢物。

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典型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不斷增加。據工業固廢網數據,2023年,我國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赤泥、冶煉渣等典型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達42.34億噸,較2012年的35.7億噸增加了18.6%。

郭伊均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典型大宗工業固廢用於生產建材等產品化利用和修築路基等多種途徑,持續加大綜合利用的力度。2023年,我國典型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達22.58億噸,綜合利用率爲53.32%,較2012年提高了10.52個百分點。

記者瞭解到,“十四五”以來,多部門聯合推動各地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內蒙古鄂爾多斯每年綜合利用超6000萬噸煤矸石對煤礦採空區、沉陷區等開展生態修復和土地復墾。雲南昆明利用磷石膏超過1400萬噸,用於磷礦石採砊回填生態修復和復墾。

但是,我國每年仍有20億噸左右的典型大宗工業固廢沒有得到綜合利用,歷史堆存量累計達到數百億噸,且還在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增加。大量的大宗工業固廢堆存不僅破壞生態環境,而且佔用大量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資源。

“目前,典型大宗工業固廢產品化利用受技術制約、再生產品標準缺失、應用市場和運輸半徑有限等多重挑戰。”他說,與龐大的產生量和歷史堆存量相比,工業產品化利用量較爲有限,靠把這些大宗工業固廢生產成工業產品還遠遠不夠,亟待在探索典型大宗工業固廢大規模綜合利用上下功夫。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指導各地結合實際,以防範環境風險爲重點,尋求“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積極探索通過井下充填、生態修復、修築路基等消納渠道,穩妥推動典型大宗工業固廢安全規範利用,讓環境污染問題不多、環境風險不大的大宗工業固廢回到地球循環中去。

“我們要積極探索建立科學論證、制定規範、上報備案、主動公開、全程監督的綜合利用監管程序。”他說,要在查清典型大宗工業固廢現狀,確保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認真制定綜合利用規程,報上級部門備案認可,同時要主動公開接受公衆監督,嚴格全過程監督,嚴防綜合利用演變爲違規傾倒固體廢物,努力探索出幾種比較成熟、易於推廣的綜合利用模式,形成配套的技術規範標準體系,着力推動典型大宗工業固廢歷史堆存總量增幅逐年下降,並朝着堆存總量逐年下降的目標前進。

來源 | 新京報

記者 | 張璐

編輯 | 吳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