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佈三季報,第一經濟大省背後的壓力與韌性
10月21日,廣東省統計局在全國範圍內,率先發布了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
GDP總量近10萬億元,同比增長3.4%,無疑依然是中國GDP總量最高的省份。
在現階段的經濟增長壓力下,越是優秀生,越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就像高中數學想從140分提升到150分,難度遠比從70分提升到120分大。
GDP同比增長3.4%的數據,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離不開廣東對經濟的宏觀把控,以及細節的操作。
從地區生產總值的產業分類看,廣東省第一產業增加值4041.27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9702.36億元,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56195.55億元,增長2.5%。
從中不難看出,製造業展現出了極強的韌性。
因爲從宏觀上看,全球經濟都在萎靡,根據機構調研,日本經濟2024年第三季度的預增長只有1.7%,韓國則只有2.0%。
廣州的製造業格局同日韓類似,主要是出口外向型製造業,在現階段保持這樣的增長,實屬不易。
前三季度,廣東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進出口逆勢大增11.1%,是全國外貿大省中唯一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同時,出口額高達4.39萬億元,同比增長9.1%。
在全球貿易萎縮的大背景下,這份成績來之不易。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目前來看,廣東依然是國內上市公司企業數量最多、稅收收入最高的省份,對財政的貢獻,是遙遙領先的NO.1。
廣東工業產值高速增長的來源,就是對高質量發展的不懈追求。
近幾年來,廣東持續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已經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其中散裂中子源、人類細胞譜系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經向社會開放共享,力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其次,廣東還在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主動協同港澳,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
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國之重器”相繼佈局,力爭培育若干個萬億元級戰略性產業集羣和五千億元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在6G、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術等前沿領域謀劃若干未來產業集羣上發力,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向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除了有華爲、騰訊、比亞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外,大灣區還擁有超過7.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高於江蘇的5.1萬家。
先進的高端製造和產業集羣是抵禦逆全球化趨勢的核心動能,是廣東獨特的經濟競爭優勢。
今年的廣州外貿形勢總體好於預期,前三季度出口增長6.2%,而且外匯儲備又重新回到3.3萬億美元。
從投資結構看,廣東也在逐步擺脫對房地產等傳統行業的依賴。
第三季度,廣東工業投資、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投資佔投資比重分別爲36.9%、27.5%、28.0%。
工業投資的規模增長9.1%,佔全部投資比重創2007年以來新高。
高技術產業投資前三季度同比增長10%,而且對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1%。
步子穩,膽子大,對於廣東來說,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而且從市場預期看,第三季度末的經濟邊際也在改善。
9月份,廣東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是49.8%,比8月份提升0.7個百分點。其中,生產指數是51.2%,提升1.4個百分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9月份當月零售額增長20.5%,比8月份大幅加快17.1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在一定時間內,廣東還會持續保持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地位。
隨着國內近期一攬子增量政策的落地,市場主體信心回暖,預期增強,我們期待廣東能進一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開放和發展的觀念繼續提振科技企業的發展,從而爲提升國家的科技競爭力、促進社會進步和改善民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