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時刻 找回臺灣原有的亞洲智慧
(示意圖/達志影像)
過去一個多月東南亞舉辦多場國際領袖峰會,吸引全球目光。東南亞不僅搭建了舞臺,也將區域發展與治理的成果呈現在世人面前。不少論者認爲全球治理來到「亞洲時刻」。之所以有「亞洲時刻」是因爲有一套「亞洲智慧」或「亞洲方式」,爲當今無論在和平、發展、治理能力等各方面都出現重大挑戰的國際社會提供一套方案。俄烏戰事爆發,歐盟陷入進退失據的窘境,與現在的「亞洲時刻」成爲鮮明的對比,東南亞的區域整合逐漸走出自己不一樣的道路。
所謂的「亞洲方式」或「亞洲智慧」大致可以歸納爲以下幾點。第一,和平協商化解衝突:東協一開始就意識到內部在意識形態、地緣政治上的差異,加上軍事實力有限,故不強調軍事同盟,而着重在經濟發展與區域合作,主張對話協商以化解衝突,反對制裁和軍事幹預。1991年至今,東南亞已經保持30多年沒有地區性軍事衝突更沒有參與域外的戰事,區域和平帶來安全穩定,創造繁榮發展的機遇。
相對的,冷戰結束後,歐盟國家在北約的制約下變得更加好戰。1990年代北約軍事介入南斯拉夫內戰、2001年出兵阿富汗、2003年進軍伊拉克、2011年轟炸利比亞並介入敘利亞內戰,以及今年的俄烏戰爭。不僅造成超過百萬軍民的死亡,大量的難民涌入歐盟國家也造成當地的社會問題,刺激極端主義的興起。
第二,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1955年,由亞非國家自發在印尼萬隆舉行的國際會議,會中提出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反對美蘇冷戰下的新殖民主義,提倡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此即萬隆精神。東協基本上也承繼這樣的精神,強調「東協中心主義」,就是在大國地緣政治競爭格局堅持自主,不選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今年就多次對美國處理對華關係時的對抗思維表示擔憂。而最近幾場國際高峰會上東協過家也表達中立的立場。而歐盟國家受到北約組織軍事上的牽制,被迫跟美國綁在一起,結果就是無論在政治經濟都難以自主。俄烏戰爭爆發,歐盟成爲這場戰爭中烏克蘭以外的最大輸家。
第三,多元、包容、共榮:東協的成員國經濟發展速度不一、宗教文化差異極大、政治體制也各不相同,正因爲如此,不像歐盟要求成員國在價值追求與體制改變的一致性,更強調多元包容,尊重各國內政,以溝通與談判的手段化解歧異。去年緬甸發生軍事政變被西方國家制裁,東協反對制裁,提出「緬甸5點和平計劃」堅持和平對話。
歐盟在文化與宗教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實際上對於多元包容程度上還不如東協。歐盟對於土耳其申請加入拖延不決,背後有宗教上的顧慮。在政治上,對於申請國甚至成員國也都有嚴格的要求。歐洲議會議員最近表決通過一項決議,認爲匈牙利已經不再屬於「完全民主」政體,強調歐洲聯盟必須採取手段,使匈牙利迴歸歐洲價值。於是歐盟執委會凍結了匈牙利75億歐元融資。即便如此,歐盟仍是貌合神離,甚至大難來臨各自飛。在一些成員國發生債務危機時,英國做出了脫歐的決定,也不願伸出援手。
歐盟標舉自認具有普世性的「歐洲價值」──自由、民主、和平、人權,其中的確有其崇高之處,但在具體的實踐上,不是陳義過高就是言行不一。臺灣位處東亞,內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移工,政府也提出「新南向」的口號,但是深受美日影響,在思維上「脫亞入歐」。現在「亞洲時刻」出現,我們是不是也該瞭解與思考,我們原本俱足的「亞洲智慧」了。
(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