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推國際經貿佈局 賴清德盼智慧製造強化經濟發展
賴清德表示,臺灣2021年經濟發展可望達到6.09%,出口已經16個月正成長,10月份單月出口首次突破400億美元,國民平均所得可望突破3萬美元,是大家乘風破浪,克服種種困難、辛苦打拚的結果。政府會特別重視業界提出來的智慧製造及智慧服務白皮書,期盼透過政府及業界協力合作,能讓兩個產業更上一層樓。
賴清德希望,除了疫情帶來的衝擊外,還有兩股力量也不可輕忽:地緣政治變化與2050碳中和目標。疫情衝擊全球,不僅影響個人健康、生活行爲,也產生新的消費模式,甚至改變了原有的經濟結構。在這種狀況下,大家要運用工業4.0新興科技所帶來的力量,迅速、有效地智慧轉型,不僅是分析、決策,還有生產製造及銷售等全面智慧化。
其次,臺灣也要強化客製化能力,客製化是臺灣的強項,滿足客戶的需求與體驗,並贏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此外,適地化也非常重要,從生產到市場都應做連結,企業才能順利因應疫情帶來的衝擊。政府也會持續推動智慧機械方案,跟大家站在一起,除了讓機械產業智慧化,也希望藉由智慧機械產業協力各領域產業,一舉推升臺灣成爲「亞洲高階製造中心」。
賴清德認爲,美中貿易戰所引發的地緣政治變化,也帶動了保守主義興起,以及新的產業鏈重組。在這種狀況下,產業界應致力讓商品更多元、更具彈性,才能融入不同的新興產業鏈中。此外,大家也要注重研發,讓產品更具競爭力、更不可取代,且不需要倚賴,建立獨立自主商品競爭力,進而融入各產業鏈中。政府也看到產業鏈重組的變化,並歡迎臺商回臺投資,以及臺灣企業加碼投資。行政院提出了幾個重大政策,包括「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投資抵減,以及歡迎海外資金回來等。
總統蔡英文在1月時,以國際標準保障國人健康、同時清楚標示的政策,開放了美國萊豬進口。自開放了之後,臺灣已經跟美國重啓「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並爭取雙邊貿易協定的談判;也因爲臺灣接受國際貿易組織的規範,所以美國、日本都歡迎臺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賴清德重申,臺灣申請加入CPTPP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產業鏈重組的時候,讓本身實力就很強的臺灣能夠參加區域經濟,不會因爲制度性問題或關稅障礙被排除在外、或讓臺灣企業事倍功半。因此,對於12月18日反萊豬公投案,賴清德請大家支持政府重大政策,讓臺灣能夠減少關稅、促進國際貿易。臺商回臺投資,或是在臺灣的企業要加碼投資,都一定需要電。政府已經做好藻礁保護工作,三接開發範圍從原本232公頃縮小至23公頃,接收站碼頭也已離岸1.2公里,目的就是要保護藻礁。現在電廠及機組已經建置完成,三接也已經蓋到一半,如果能夠順利完成,兩年後就可以發電,一年能增加137億度供電,來保證企業發展所需的穩定供電。他期盼大家可以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國家未來經貿發展非常重要的關稅,以及電力供應的問題。
賴清德呼籲,目前全世界已經有約130個國家或地區公開宣佈,要達到2050淨零轉型目標,中國是2060年、印度是2070年。蔡總統在2016年上任後,就已經開始進行能源轉型,希望讓核一、核二、核三役期到時就停止運轉,並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也要減少燃煤發電,並用天然氣來取代燃煤。蔡總統在今年4月22日提出2050淨零轉型是臺灣的目標,政府會依照COP26要求,於2022年提出到2030年減碳排的路徑和目標,並提出「綠色成長戰略」。企業界也要思考追求EPS(每股盈餘)同時,也能落實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考量碳排的生產成本。他期盼藉由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讓臺灣的產業能夠升級,經濟能夠進一步轉型,並創造一個永續、創新、包容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