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線、獵戶座、龍飛船,美國載人飛船知多少,不怕重複浪費嗎?

最近,波音公司的“星際線”載人飛船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雖然這是第二次無人發射,發射和對接過程一波三折,但最終還是有驚無險,實現了零的突破。而實際上,“星際線”並非波音公司參與或主導研製的第一型飛船,無論是早期的“水星”號、“雙子星”,還是“阿波羅”登月飛船,甚至是新一代登月飛船“獵戶座”,都有波音公司的身影。

星際線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

目前,美國正在服役和研製的載人飛船包括“龍”飛船、“星際線”、“獵戶座”,以及船箭合一的“星艦”。還有,別忘了前世界首富貝索斯藍色起源的亞軌道飛船。而它們有些共同的特點,非常值得一看。

美國現在的載人飛船

別忘記貝索斯的亞軌道飛船

首先是載人數量遠超以往的飛船,達到了6到7人的標準,看齊航天飛機,而以往是1到3人。當然,爲了安全期間,目前將NASA將它們的實際載人數量,都限制在4人,以免再次上演2架航天飛機凌空爆炸,14名宇航員血撒太空的悲劇。

星際線艙內

龍飛船艙內

其次,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採用無整流罩發射,取消了伸出的太陽翼,而且還沒有了長長的逃逸塔,轉而改用發動機動力逃逸的方式。這一切得益於現在航天科技的進步,同時也得益於儘可能節省成本的商業意識,畢竟少了整流罩、伸開式太陽翼和逃逸塔,能節省大幾百公斤的發射重量。

星際線飛船和宇宙神5火箭

龍飛船和獵鷹9火箭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看,美國的載人飛船都這麼先進了,沒了整流罩、太陽翼,也沒了逃逸塔,我們的“神舟”爲啥還是老一套呢?其實,這些設計並非衡量飛船先進與否的指標,美國新一代登月飛船“獵戶座”不比它們先進?但人家照樣還有整流罩、逃逸塔和太陽翼。

獵戶座飛船的逃逸火箭和整流罩

獵戶座的太陽翼

衡量載人飛船先進與否,最重要的指標是安全性,而不是外形、內飾和成本,畢竟要是出事了,無論多麼帥氣的設計,都救不了宇航員的命。而從這一點上說,世界上最安全的載人飛船,還是俄羅斯的“聯盟”號,迄今爲止它共進行了143次載人飛行,僅造成4名宇航員遇難。

聯盟MS載人飛船

第三,由於返回艙體積較大,所以上述載人飛船基本都採用了多傘降落系統,而且以海上濺落爲主。值得一提的是,動力逃逸、7人乘員制和多傘降落系統,擁有世界最大返回艙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也是這樣設計的,它可謂是綜合了“龍”飛船和“獵戶座”的優勢。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首飛返回瞬間

我們的返回艙是世界最大的

不過,我國的載人飛船隻有“神舟”和尚未取名的新一代,爲何美國一下要搞這麼多種類呢?僅僅一個近地軌道載人飛船,就有“龍”飛船和“星際線”兩種,而深空型則有“獵戶座”和“星艦”,難道不怕重複浪費嗎?

美國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載人飛船方案

實際上,美國航天作爲領頭羊太久了,拔劍四顧,找不到對手,於是國家隊和類似波音這樣的老牌供應商,已經有了很強的惰性,像一潭死水,甚至已經影響到航天事業的健康發展。而爲打破這種局面,NASA悉心培養了一個競爭者,它就是SpaceX,採用商業航天的概念,將一潭死水攪得是驚濤駭浪。同時在火箭、飛船等航天產品上,也可以形成雙備份,萬一國家隊不行,SpaceX隨時可以頂上。

這種雙備份挺好的

而從實際表現來看,NASA的這種佈局,無疑是成功的,無論是“獵鷹”9火箭,還是“龍”飛船,SpaceX產品也的確很給力,倒逼波音和美國國家隊進步。如果能夠形成良性循環,說不定還真能重現美蘇爭霸時期人類航天的輝煌,相比冷戰時期快節奏的航天發展,我們現在的進步的確還不夠看。

我們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