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窮人正席捲中國社會:有房子,身價千萬,卻對城市沒有歸屬感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在中國社會,一種新的現象正在逐漸顯現,即所謂的“新型窮人”羣體。
這一羣體的形成與我們傳統的財富觀念截然不同。
從歷史上看,人們通常以金錢和資產多少來判斷一個人的貧富狀態,這一點自貨幣和市場交易出現以來就沒有太大變化。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重視社會地位和象徵性資本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階層劃分。
在當代社會,人們已經不再單純通過經濟資產來評估一個人的富裕程度,更多的是通過一個人所具有的社會資本和地位來界定。
傳統上,一個人的財富是通過其可支配的財產和收入來衡量的,而羣體的經濟水平則可能通過如恩格爾係數等更復雜的經濟指標來評估。
儘管如此,表面上的富有可能掩蓋了一些較爲艱難的生活現實。
在社會不斷進步和對資本的深入理解中,很多人發現自己的生活並非外表所呈現的那樣寧靜,實際上是充滿了不爲人知的困難和挑戰。
以“新窮人”爲例,這一概念指的是那些有房子,身價千萬,卻對城市沒有歸屬感的人
但因爲高額的房貸、生活成本以及子女教育支出等問題,而無法脫離大城市的生活束縛。
這類人羣表面看起來生活優越,實際上卻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經濟和生活壓力。
這些新型窮人的形成並非偶然,他們通常有兩種典型情況:
一種是早年在房價尚未飆升時,通過個人努力爲自己和家庭在大城市中購置了房產的“外來人口”。
這種做法一方面實現了他們甚至整個家庭的社會階級躍升,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了沉重的生活壓力。
在大城市中求生存的壓力遠非其他地方可比。
由於城市的龐大規模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他們爲了維持想要的生活標準不得不付出更多努力。
這些人在他們的生活圈中常常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的故事常常激勵着周圍的人。
其中,網絡上一度流行的“小鎮做題家”現象,便是這種羣體的典型代表。
他們在信息較爲閉塞、教育資源有限的小城鎮中,通過不懈的努力,脫穎而出,最終在大城市中求學和定居,其經歷充滿了艱辛與挑戰。
這一新興的社會羣體正在重塑我們對於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傳統認識,使我們重新思考何爲真正的富有與貧窮。
與第一種情形的羣體明顯不同,第二種羣體並非來自外地到大城市謀求發展的人,而是那些擁有本地血統,從小在此成長的年輕人。
他們通常被網絡上的網友俏皮地稱爲“XX本地人”,這個稱呼不僅是對他們身份的一種揶揄,同時也包含了其他人對他們的羨慕甚至嫉妒。
但實際上,這些本地年輕人的生活是否真的如外人想象中的輕鬆呢?
的確,他們在某些方面比如教育資源和社會福利上,相較於外來人口,享有更多的便利。
然而,在經濟生活方面,他們同樣面臨着不少壓力,只是這些壓力並不如外地人那樣明顯。
許多屬於這一羣體的人因爲不需要擔心住房問題,可能選擇的是收入不高但較爲輕鬆的工作,例如公務員或國有企業員工。
這些職業雖然穩定,但收入水平有限,人們選擇它們往往是因爲工作較爲簡單,且地點離家近。
儘管如此,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對每個人都是一種挑戰,不會因爲他們是本地人而對他們有所寬容。
在這兩種羣體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對立的情況:
經濟條件較好的人認爲自己賺錢多,往往看不起那些本地出生的人,認爲他們不夠努力;
反過來,本地人則感覺自己作爲城市的“原住民”,卻被這些外來人邊緣化。
在這裡,關於貧富的觀念發生了衝突。
正如先前所述,今日的這些新型社會羣體出現的原因是多樣的,他們所經歷的痛苦也是多方面的,不僅僅侷限於物理上的疲憊,更有精神上的折磨。
例如,那些在大城市購房但因爲高額房貸而日夜勞心的“新窮人”,他們的家庭成員,包括配偶和子女,很多時候可能並不理解爲什麼不回到家鄉或換一個城市生活,這樣全家的壓力或許能減輕一些。
雖然並非所有家庭都會因爲定居大城市而感受到壓力,但作爲“外來者”的身份往往容易讓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特別是那些跟隨父母來到陌生大城市接受教育的孩子們,他們可能不會完全理解成年人的世界,感覺到周圍的同齡人不接受他們。
因此,對這個羣體而言,最大的痛苦可能就是“缺乏歸屬感”。
許多人或許能夠憑藉自身的傑出能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激烈的大城市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但在僱主或上級眼中,他們可能只是些稍高級別的“打工者”,並未真正得到從心底的尊重。
而對於這些人來說,儘管他們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當地買房,但每天下班回到家,望着窗外那個陌生的城市,依舊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裡,只是暫時的棲身之所,這種孤獨感讓他們的精神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希望每個人在爲生活奮鬥的同時,也不忘追求那些能夠給予我們情感上支持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