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近|太平洋對岸的“鄰居”
(原標題:心相近|太平洋對岸的“鄰居”)
新華社利馬/北京6月29日電 心相近|太平洋對岸的“鄰居”
新華社記者趙凱 席玥 朱雨博
在秘魯首都利馬以北約80公里,從空中俯瞰,一道約2.6公里長的防波堤從岸上延伸而出,將錢凱港碼頭環抱其中。
錢凱港項目是中秘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建成後將成爲拉美地區新的樞紐港和太平洋門戶港,可大幅縮短秘魯到亞洲的直航船期,還將通過隧道與泛美公路相連直達利馬,從而極大提升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和貿易便利水平。
“秘魯是中國在太平洋對岸的‘鄰居’。”習近平主席曾這樣形容中秘關係,生動詮釋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相知無遠近的深厚友誼。近年來,日益緊密的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持續拉近中秘這對跨洋“友鄰”的“距離”。
“造福秘魯乃至整個拉美地區”
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同來訪的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會談時指出,中秘“要共同努力,確保錢凱港如期建成,成爲中拉之間的陸海新通道,使‘錢凱到上海’真正成爲一條促進中秘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路”。
“我與錢凱港實現了共同成長!”27歲的秘魯青年丹尼爾·哈雷斯已是這一重要項目的“資深員工”。項目啓動時,哈雷斯還是初入職場的實習生,如今已成長爲項目工程部管理人員。他說:“錢凱港的建設將造福秘魯乃至整個拉美地區,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激勵。”
在錢凱港項目工程部副經理戴維·加梅羅看來,“錢凱港將幫助秘魯提升海運效率,加深與亞洲地區的國際貿易合作,還將承擔地區樞紐作用,帶動南美洲整體物流價值鏈發展,產生乘數效應”。
此次到訪中國,博魯阿爾特總統還參訪深圳、上海、蘇州等地,秘魯多位內閣重要部長和經濟界代表隨行。
在上海,她對中遠海運集團在建設秘魯錢凱港過程中引入遠控自動化裝卸設備及相關通信科技的做法表示讚賞,並期待將錢凱港打造成南美低碳綠色、數字智能的標誌性港口。
從連接秘魯安第斯山區和熱帶雨林地區的公路、改善城市交通的立交橋轉盤到建在沙漠中的雷帕蒂西翁光伏電站,近年來中秘兩國務實合作穩步推進,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6月28日,兩國元首共同見籤多項雙邊合作文件,雙方宣佈實質性完成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談判。中秘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不斷邁上新臺階。
在秘魯國立聖馬科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卡洛斯·阿基諾看來,中國和秘魯都是發展中國家,對發展有着共同的訴求,中國的新發展理念、不斷涌現的創新技術等正讓包括秘魯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受益。
助力可持續發展
坐高鐵、乘智能電動車、體驗裸眼3D技術、看手術機器人,博魯阿爾特總統在參訪中尤爲關注中國科技發展。“中國的科技進步讓我震驚,我真想從上海帶兩個機器人回去。”
在28日同習近平主席的會談中,博魯阿爾特總統表示,切身體驗到中國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也探尋到很多未來可以拓展合作的領域。
不久前,一支綠色塗裝的電動車隊現身秘魯首都利馬街頭,吸引當地媒體報道和市民關注。這支秘魯路德斯公司啓用的電動車隊來自中國品牌,包含電動卡車、皮卡和運動型多功能車,共計62輛。
作爲秘魯第一大電力企業,路德斯公司計劃擴大綠色交通方面的投入。公司總經理馬里奧·岡薩雷斯告訴記者,希望通過推廣電動汽車、投資光伏和風能發電爲秘魯減少碳排放作出貢獻。他說:“在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中,我感受到中國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堅持。”
秘魯環境部長鬍安·卡洛斯·卡斯特羅說,秘魯與中國在綠色環保事業上的合作意義重大,中國不僅在秘魯建造港口、運營光伏電站,還帶來了綠色技術,這些行動都將幫助秘魯實現可持續發展,爲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夯實民意基礎
繪有美洲豹圖案的陶瓶、雕刻神話生物的石板、金屬製作的人偶……深圳南山博物館“太陽的子民——印加人和帝國四方之地”專題展覽精選來自秘魯14家博物館的168件(組)館藏珍品,自4月開幕以來已吸引近20萬名觀衆。
訪問深圳期間,博魯阿爾特總統參觀了這一專題展覽。她表示,秘魯和中國都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這樣的展覽走進中國,爲中國人民瞭解秘魯文明打開了一扇窗,爲兩國人文交流搭建起一座橋。
中國和秘魯都是文明古國,兩國友誼源遠流長,人民友好深入人心。
阿基諾在採訪中說,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呼籲各國尊重文明多樣性,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瞭解每一種文明,這在當下十分重要。秘中兩國正推動文化交流和旅遊領域的務實合作,令人期待。
在28日的會談中,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方願爲秘魯青年學生提供更多來華獎學金名額,加強教育、文化、旅遊、青年、媒體等領域合作,爲兩國關係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民意基礎。
在秘魯,當地人常常親切地把中國人稱爲“老鄉”。秘魯是華人最早到達和聚居數量最多的拉美國家之一。今年5月底,秘魯國會將每年春節前後的2月1日定爲“秘中友誼日”,以此表示對華人移民特殊貢獻和價值的認可。
近年來,漢語熱、中國熱在秘魯不斷升溫。秘魯裡卡多·帕爾瑪大學孔子學院秘方院長塞西莉亞·特略說,中國企業到秘魯投資合作令當地對中文人才的需求大增,在秘魯人眼中,中國的形象不斷豐富,不僅代表着古老文明,也是發展進步的代名詞。(參與記者:張遠、郝雲甫、李木子、樑希之、吳宇)
編輯: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