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煽動敵意蔓延 臺海最大危機

針對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動「聯合利劍2024A」圍臺軍演,國防部舉行臨時記者會,針對敵情狀況說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戰場上的霧」是十九世紀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茲,在名著「戰爭論」提出的比喻。意指戰場永遠宛如迷霧瀰漫,指揮官無法完全看清敵方。兩百年後,科技進步已不可以道里計,但戰爭的不確定性卻不曾改變。剛落幕的中共「聯合利劍—二○二四A」,亦復如此。

「聯合利劍」一開始,中共當局隨即發動媒體戰,強調「進、圍、鎖、擊、毀、斷」六字訣,甚至宣稱已具備無預警出動,讓臺灣與美國猝不及防的能力。但綜合幾天來包括陸方的情資,並未真正出現共軍規模更超往年、第一線機艦比過去更挑釁的具體事證。某程度可說,解放軍高調宣告操演,首要目的就是藉着資訊不對稱,將政治效應發揚到最大。

同樣道理,國軍臨時記者會上,將軍們穿起野戰迷彩服,刻意脫掉襯衫領帶,也爲了建立早有準備的印象。綠營趁機將外患與反對黨掛勾,號召羣衆包圍立院,反對藍白推動「中國法案」;這與北京藉發動軍演激勵民氣,也是異曲同工。

美中臺三方政府,對臺海局勢的期待都是「鬥而不破」,希望藉緊張取得政治利益,同時又別擦槍走火。然而歷史上多數戰爭都非刻意發動,而是彼此認知落差的背景下,出現偶發意外的結果。各方領導人不能以爲,所謂「善意」就是別人只得遷就自己,更不該把鼓動仇視對方,當成化解國內民怨的政治手段;如果不能夠換位思考,結果必是競踩油門,鼓勵敵意如野火蔓延,纔是最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