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分級醫療崩壞 惡化健康不平等
衛福部長薛瑞元。記者曾原信/攝影
受新冠疫情影響,相隔七年的醫院評鑑於去年重新展開,衛福部最後打破臺北區原有八家醫學中心上限,表面上促進臺灣醫療發展、照顧民衆健康,但當大部分醫療資源集中至醫學中心,且家數變多,民衆看病負擔更爲沉重,且讓地區醫院逐漸式微,點燃了醫療體系崩壞的引信,衛福部高呼近十年的分級醫療制度,恐已蕩然無存。
衛福部一○六年起推動分級醫療,醫學中心應爲收治急、重、難、罕等困難治療病人,但現在門診病人中,約五成屬慢性病患者,依分級醫療概念,這些病人應在基層診所或地區醫院就醫,可是衛福部讓醫學中心家數變多,造成醫學中心在輕、重症「大小通吃」,分級醫療形同破功。
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實施時,地區醫院高達六百多家,但如今幾乎腰斬,僅剩三百多家,反觀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家數增加,今年接下來,中區、南區醫院評鑑陸續登場,不少區域醫院摩拳擦掌,期盼再現增額效應,趁機搭上醫學中心的直達列車。
衆多醫界人士憂心,醫學中心家數若再增加,高價醫療成爲常態,對經濟弱勢族羣來說,將陷入醫療與健康的雙重弱勢,「健康不平等」恐更加惡化。
健保總額有限下,醫療服務的健保點值一點不到一元,這讓各層級醫院經營者苦不堪言,同時醫護人員工作更爲血汗,衛福部應針對整體醫療體系,重新評估,擬定解決之道,若只是一味增加醫中家數,分級醫療加速崩壞,實非全體國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