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聽鋼琴家陳必先彈琴

新年伊始,鋼琴家陳必先爲觀衆準備了特別的曲目。(鵬博藝術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曾獲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音樂大賽、荀白克大賽首獎的鋼琴家陳必先,是1960年代臺灣首位獲得天才兒童出國資格的音樂家,堪稱第一代臺灣之光,一年初始,她再返臺,將於北、中、南三地舉辦獨奏會,曲目包括莫札特、舒曼,荀白克等作。

陳必先表示,藝術是一個力求理解溝通的過程,不論是否爲自己喜愛的領域,都該試着去了解,格局纔會被打開,明白世界萬物的多元與廣闊。面對自身的不足,懂得反省、看到別人的侷限,懂得寬容。

關於這次演出的曲目,陳必先表示,觀衆對荀貝格作品較陌生,主要是來自不習慣,「聽莫札特,我們一定也有聽不懂的樂段,但爲何對荀貝格就這麼陌生呢?因爲不習慣。但不習慣不代表不需要接觸,跟飲食一樣,只品嚐自己喜愛的,不願嘗試新的食材,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因爲味覺喜好會隨時間而改變,現在不喜歡,不代表以後不喜歡。當我們把音樂框架在某種『聽覺習慣』裡進行比較,眼光就容易聚焦在自身。」

儘管以臺灣首位「音樂資賦優異」兒童身分出國深造,且獲得ARD國際大賽、鹿特丹國際荀貝格大賽、華盛頓國際巴赫大賽三項首獎,陳必先表示,「天賦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除了努力,心態也很重要。

對於自己流離輾轉的際遇,陳必先認爲談不上艱苦,因爲能持續在站在舞臺並從事教學工作,和衆多一流的樂團,包括倫敦交響、BBC英國廣播交響、蘇黎音樂廳管樂團、日本NHK交響等合作,以及和當代作曲家合作,如:佈列茲、史托克豪森等人,已是莫大的幸運。

陳必先表示,貝多芬教會她發牢騷沒有用,「人生不如意在所難免,遇到就去克服。而音樂教會我付出愛不求回報,彈琴讓我聽見作曲家生命的遭遇,彈得越多、聽得越多,感受得就越多,對人生就越灑脫,不計較得失。我現在只想着自己還能完成甚麼?對於演奏,只要聽衆喜歡我的音樂,我就很開心了。」

1983年起陳必先應邀擔任科隆音樂學院鋼琴教授,2004年起於弗萊堡音樂大學任教,並定居德國。演出將於1月2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5日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7日到臺中國家音樂廳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