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金牌農村慧眼識 絲瓜年收入百萬

林清蘭(前右)與邱淑綿(前中)是天埔社區發展重要推手。(臺南玉井區天埔社區提供)

遊客參訪天埔社區絲瓜園。(臺南玉井區天埔社區提供)

臺南市玉井區天埔社區原本只是個居民以種植水果爲主的平凡農村,1990年代全臺各地陸續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天埔社區也隨之成立,因爲推動環保及絲瓜產業有成,多次得獎,靠着農村生態體驗旅遊及販售絲瓜相關商品,每年有上百萬元收入,讓社區可自給自足,永續發展,更成爲學校、團體觀摩的熱門社區。

動員令

天埔社區是由玉井區沙田、三埔兩裡共同組成的社區發展協會,「天埔」之名則是從沙田裡居民信仰中心新天王殿之「天」字及三埔里之「埔」字組成。地方耆老回憶,當地原以種植甘蔗、稻米、樹薯爲主,早年還有六分仔車製糖鐵道,後來糖業沒落、鄭罕池推廣種植芒果後,大家才改種果樹、蘭花等作物,由於沙田、三浦是全玉井人口最少的兩裡,當時各僅500多人,只好合併申請成立社區發展協會。

環保獎項 多到牆上掛不完

1992年天埔社區成立初期以聯誼活動爲主,直到1999年,時任鄉民代表的林清蘭接任環保志工隊長、理事長後,積極帶領社區有志人士投入環保工作,從環境清潔與資源回收分類做起,去年榮獲臺南市長青環保志工表揚的91歲石換阿嬤,就是首批加入的志工。

新天王殿 也響應垃圾減量

現任社區理事湯宗翰說,爲了推廣環保、垃圾減量觀念,環保隊遊說新天王殿舉辦廟會活動時,改以紙碗、鐵筷取代保麗龍碗、竹筷,在每年農曆10月21日新天王殿盤古萬歲聖誕慶典活動,連續一週、每日信徒最多有2000人,減下的垃圾量非常可觀。

天埔社區另個特色就是環境教育園區。1993年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有意於臺南成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沙田裡一名地主得知後,無償提供土地成立沙田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園區內有各種草類根系觀察設施、生態水塘等參觀及教學場域。

因爲這個機緣,天埔社區2007年接受水保局農村再生培根訓練,成爲南部第1批通過農村再生的社區之一,此時社區絲瓜產業也開始萌芽。2010年臺灣環境教育法通過,水保局輔導天埔社區申請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改名爲「天埔社區環境教育園區」,還有5名志工通過境教育解說員培訓及認證。

現在仍擔任社區執行長的林清蘭說,「沒有當初的環保志工隊,就不會有今天的天埔社區。」環保志工隊不但讓社區變美、變好,更凝聚居民意識通力合作,天埔社區也接連獲得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特優獎、低碳示範社區、國家環境教育獎,獎項多到牆壁上掛不完。

社區因環保做得好帶來參觀人潮,如何把人潮變錢潮也成爲另個重點。林清蘭說,她們選了經濟價值不高的絲瓜當做產業重點,有活動就戴上絲瓜絡斗笠去擺攤、拿着絲瓜染絲巾跳舞爲社區宣傳。志工阿嬤們在絲瓜手工藝品貼上名條展售,賣出去了也讓阿嬤與有榮焉。阿嬤還說,有什麼可幫社區賺錢的,趕快開課來上。

環境教育園區 人潮變錢潮

社區總幹事吳芳娥是返鄉青年,剛進社區時還得靠寫計劃案賺薪水,但從2017年起,社區營收已足夠聘請2名專職人員,絲瓜園也可僱人照料,社區回饋、志工基金、公益活動金也變多。吳芳娥說,社區產業持續多元創新,加入豆腐乳、手工黑糖、洛神花產品,今年更獲得臺南市金牌農村首獎。

現任理事長楊素娟說,天埔社區以絲瓜產業結合環境教育,將農產品變成六級產業,她的願景是持續推出特色農村小旅遊行程,不一樣團體有不一樣旅遊,結合環境教育認證,寓教於樂,不僅跳傳統村社區價值,也能爲社區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