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覺醒,國漫時代來了!
作爲一名80後,我童年時代的所有娛樂幾乎都跟日本動漫相關。1990年代的中國文化市場尚未興起,針對兒童的文化產品更是匱乏。日漫恰好在這個真空期進入中國,成爲80後一代成長中的精神食糧。
中國引進日漫始於1980年中央電視臺的《鐵臂阿童木》。之後十多年裡,愈發繁多的日本動畫登陸各地方電視臺。不少中國學生從《北斗神拳》、《幽遊白書》裡體會到拳拳到肉的爽感,也從《福星小子》、《亂馬1/2》中初嘗性啓蒙。
亂馬1/2
當然,受衆更廣泛的日漫還是更適合兒童和青少年的題材。
《龍珠》的中國武俠色彩滿足了男孩們的英雄情結;《櫻桃小丸子》中展現的校園生活和家庭關係與中國的情況殊途同歸;《機器貓》將童話、成長與喜劇融爲一體,角色親和度和故事趣味性遠超舊時代的經典兒童文學;《灌籃高手》、《足球小將》迎合了1990年代中國足籃球職業聯賽的興起,代替真實球星成爲少年們的偶像。
無論題材還是價值觀,這些日漫都暗中契合了當時中國青少年的精神需求。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是日本動漫的黃金時期。那時的作品類型百花齊放,創作水準出衆,創作者們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貼近日本審美的元素重構經典類型電影是多數黃金時期日漫的顯著特徵。
打鬥類日漫的英雄修煉、門派爭鬥和超能武力是對劍戟片的想像性重構;體育類日漫的熱血友情、逆襲勵志是對美式體育片的本土化重構;校園寫實向日漫常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融入適度荒誕的幽默和超現實元素,是對青春片的調性融合式重構;奇幻類日漫用貼近日式審美和價值觀的角色形象凸顯童真幻想與成人世界的反襯,是對經典童話片的重構。
北斗神拳
日本成熟的商業體系也推動日漸火爆的動漫建立起全產業鏈。從漫畫到動畫,從遊戲到玩具,日本動漫逐漸覆蓋整個東亞,80後中國孩子的休閒時光通常不是在看日本漫畫和動畫,便是在家用主機或街機上玩日本動漫遊戲。他們在另一個國度的藝術作品中尋找成長的共鳴,逐漸認知人性和世界的複雜。最終,他們將這份認知灌注在本土動漫的創作中。
國漫《一人之下》中的異能人、炁體源流和門派爭鬥透出《龍珠》的影子,《鏢人》中的俠客形象和打鬥場面深受井上雄彥《浪客行》的啓發,電影《長安三萬裡》的歷史書寫和角色設計讓人憶起橫山光輝的《三國志》。
然而進入21世紀,隨着越來越多的80後長大成人,日漫在中國的影響力也逐漸下降。此時美國漫畫改編電影恰好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追溯美漫改編電影興起的源頭,繞不開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名詞——美國大片。
1994年,《亡命天涯》成爲首部以進口分賬形式引進中國內地的好萊塢作品,收穫2580萬人民幣票房。隨後1995年《真實的謊言》票房達1.02億人民幣,1998年《泰坦尼克號》更創造了3.6億人民幣的票房奇蹟,佔當年全國總票房的1/4,這三部電影讓國人初嘗好萊塢大製作的跌宕起伏、瑰麗壯觀。看美國大片成爲國人口口相傳的熱門娛樂活動。
藉助美國大片的觀影熱潮,美漫改編電影在2000年之後進入中國市場,在21世紀頭19年間票房逐步走高。2002年的《蜘蛛俠》內地票房僅約500萬美金。2009年的《變形金剛》票房躥升至6500萬美金。到了2019年,23部在中國上映的漫威電影總票房已達約30億美金。
美漫改編電影吸引國人的首要特質與1990年代引進的美國大片一脈相承——用最精尖的特效,創造出最震撼人心的視聽奇觀。中國觀衆熱衷看美漫電影,也是看大片娛樂習慣的傳承延續。然而,美漫改編電影不只吸引普通觀衆,也在中國建立起一大批忠實粉絲。這不只依賴視聽奇觀,更得益於美漫電影構建宇宙的體系化創作思路。
相比傳統的單一故事類型片,美漫改編電影充分挖掘漫威、DC等知名漫畫廠牌的原創IP資源,將不同漫畫作品的角色和故事線相互勾連,在多部電影之間建構起縱橫阡陌的人物關係和情節線索。
這種劇作思路與其說是寫電影,實際更趨近於通過多部電影的累積寫成電視劇。角色和情節因此獲得更充裕的發展體量,令創作者可以充分挖掘人物內心,深化情感層次,探索主題深度。觀衆也得以與角色一起成長進化,建立起長期生活伴侶的深厚認同感。
漫威的《蜘蛛俠》系列和DC的《蝙蝠俠》系列均是漫改電影宇宙體系化創作思路的成功例證。如果僅看2000-2010年間的三部蜘蛛俠電影,對此係列的印象只會停留在少年英雄學習承擔責任、心靈成熟進化的套路性成長故事。
然而2010年後陸續推出的《超凡蜘蛛俠》系列和《蜘蛛俠:英雄歸來》系列通過與《鋼鐵俠》、《復仇者聯盟》的聯動,擴展了蜘蛛俠的前史,挖掘他的性格成因,勾勒出更完整的心路歷程,由此賦予角色寫實電影般的血肉感和層次感。
隨後《蜘蛛俠》動畫系列又大膽顛覆主人公的英雄光環,在他的身份起源中加入道德暗面,將他推向哈姆雷特般的人性掙扎。淺層的青春成長故事由此昇華爲厚重的古典悲劇。
同理,《蝙蝠俠:黑暗騎士》對小丑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沒有電影《小丑》深挖角色性情的形塑過程,且與主系列形成互文呼應,小丑一角很難擁有如今幾乎超越漫畫主角的經典地位。
宇宙體系造就的深廣度正契合了90後國人的口味。與80後相比,90後成長於網絡時代,能接觸到遠爲豐富的信息量和娛樂產品,這讓他們建立起更成熟的審美標準。他們對劇作的精巧性、故事和人物的豐富性有更爲嚴苛的要求。相比針對孩子和青少年的低齡動漫,他們更青睞美漫改編電影比肩成人世界的恢宏深遠世界觀。
此外,網絡傳播也利於美漫改編電影創造粉絲基礎。每部電影條目下面常配有普及宇宙內角色關係和背景故事的帖子,論壇、小組、影迷羣等社羣也成爲新老美漫影迷的交流平臺。信息的流通效率與日漫在80後羣體中的口口相傳已是天壤之別。
宇宙化的劇作體系也增強了美漫影迷閱讀漫畫原著的慾望。他們想要完善對作品整體世界觀的認知。越來越多的中國美漫影迷由此進化成爲美漫迷,也更願意消費遊戲、衍生品和主題公園等相關產品。美漫宇宙的全動漫產業鏈由此形成。
然而進入21世紀10年代末期,美漫電影的同質化傾向愈發明顯。隨着各個宇宙的內容漸趨滿溢,創新空間所剩無幾。過量的經典IP重啓、陷入瓶頸的視聽風格造成審美疲勞。美漫電影吸引力開始在中國下滑。
在2019年《蜘蛛俠:英雄遠征》收穫14.17億人民幣全國票房之後,美漫電影在中國的票房成績再也沒能回到2019年前的高度。恰好在2019年暑期,中國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狂攬50.36億人民幣票房,成爲中國動漫電影的巔峰。
國漫的興盛始於網絡傳播。2009年成立的有妖氣是中國最早的原創漫畫平臺,之後2012年騰訊動漫的成立擴大了國漫產業規模。《十萬個冷笑話》、《鎮魂街》、《狐妖小紅娘》、《一人之下》、《鏢人》等中國漫畫爆款都是出自網絡平臺。
同一時期,《李獻計歷險記》、《羅小黑戰記》等一批短體量動畫也在網上播放,成爲熱點。2010年代初期的網絡傳播爲國漫開拓出受衆基礎。到了2015年後,國漫以院線電影形式迎來爆發,躍升爲全民主流的娛樂產品。
探究國漫崛起的原因,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是重中之重。中國動漫其實在歷史上並不缺乏啓發世界的佳作。
1947年的漫畫《三毛流浪記》集現實關懷、社會諷刺和無厘頭幽默於一體,比日漫更早實驗多種相斥調性的融合。1941年的黑白動畫電影《鐵扇公主》深深打動了中學時的日漫大師手冢治虫,引領他走上動漫創作之路。
當代國漫創作者們承襲先輩立足本土文化的精神,將更成熟的商業劇作技巧、更先進的視聽技術、更貼近當下的時尚元素與中國經典嫁接,以此實現對傳統題材的現代化重構。
在國漫院線電影中,《白蛇》系列在中國水墨的清雅雋永中融入更絢爛寫意的色彩,古典中正的構圖和栩栩如生的畫風彷彿國畫名作躍然銀幕。
《哪吒:魔童降世》展現的親子關係困境和社會對個性的束縛是當代熱點議題,片中的打鬥場面分鏡精細、剪輯凌厲,磅礴剛猛的視聽衝擊力堪比動作鉅製。
《長安三萬裡》敢於用將近三小時的體量講述嚴肅厚重的歷史故事,古典悲劇式的精神內涵和敘事長詩式的悠遠氣韻在全世界動畫中都獨樹一幟。
在真人漫改電影中,《滾蛋吧!腫瘤君》以當代都市愛情喜劇的形式重現了《三毛流浪記》的相斥調性融合,悲劇與喜劇、寫實與誇張、諷刺與勵志毫不違和地融爲一體。
在國產漫畫中,傳統與現代融合的代表作要首推《一人之下》。它講了一個發生在當代都市的仙俠故事,因爭奪炁體源流繼承人而引發的門派爭鬥是矛盾衝突之源,主人公的修行歷險串聯情節主線。角色氣質兼具古代俠客的超凡和現代流行的幽默,將國風異能與青春奇幻無縫融合。
在世界觀方面,《一人之下》以中國道教哲學爲核心,建構起比肩美漫宇宙體系的深廣度。隨着主人公身世秘密的不斷揭示,愈發繁多的分支人物和劇情逐漸浮出水面,牽引出衆多配角的背景故事。原本單層縱向的敘事化爲枝繁葉茂的多向度網狀敘事,情節驅動逐漸轉向人物驅動。
故事中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正派或邪派,每名角色或是因人性的缺陷犯下錯誤,造成惡果,或是深陷無解的道德困境,被迫做出痛苦的抉擇。
兩名主人公的英雄氣質也被有意弱化,更偏於置身命運洪流、身不由己的悲劇人物。灰色的道德體系與人性反思的主題緊密契合,也更接近現實社會的無常複雜。
《一人之下》在類型融合、敘事模式和道德體系方面均展現出顛覆套路、求新求變的創造精神,這也是爲什麼即將上映的電影版《異人之下》值得期待。
烏爾善導演的強項就是視聽創造力。他能否在大銀幕上建構起與原著豐富內涵相匹配的視覺體系,爲這部頂級國漫補上一塊重要的拼圖?這或許是電影版能帶給國漫迷們的最高驚喜。
資料來源
The Big Picture: The Fight for the Future of Movies, Ben Fritz
日本動漫“入侵”中國30餘年,緣何“相愛又相殺”?(界面新聞)
200億總票房背後的“漫威中國經濟學”(娛樂獨角獸)
十年中國網絡漫畫,到底失去了什麼?(36氪)
“引進大片”進入中國大陸20年(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