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時/期待臺灣多些國際級企業博物館
電子時報董事長黃欽勇最近在臉書貼文,記載他在歐洲參訪了德國蔡司公司以及賓士汽車博物館的行程與心得。他覺得訪客可以從中領悟到科技文明的變遷,也可以更瞭解德國工業的發展歷程,並希望臺積電可以借鏡這兩家公司蓋一座半導體博物館,介紹臺灣的傳奇。我非常同意黃欽勇的看法,但事實上,臺積電已經有個企業博物館—臺積創新館,只是比起蔡司或賓士的企業博物館,臺積創新館的規模與內容可能遠不如黃董事長的期望,應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企業博物館指的是企業出資支持設立,以介紹該企業的發展與經營爲主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除了保存與記錄該企業的歷史、文物外,也應該具有相當程度的教育功能,同時可以藉着博物館與訪客的交流互動,進而建立起企業的良好形象。因此,優質的企業博物館除了具有公益性質外,也有企業長期發展的策略意義。早期臺灣的企業因爲規模不大,資源有限,有些企業雖有企業博物館,但規模畢竟比較侷限,如黑松飲料博物館等,但他們多少留下一些臺灣產業發展的珍貴紀錄,仍然具有重要的傳播與教育功能。
隨着臺灣的經濟發展,近年來已經有些企業博物館具有國際級水準,例如巨大集團於二○二○年對外開放的自行車文化探索館,該博物館除了介紹巨大集團在自行車產業的發展歷程外,也介紹了整個自行車產業的發展史、自行車的物理原理、工藝製造過程、騎行自行車的虛擬體驗等等。民衆在參觀這個探索館後,不但可以瞭解自行車產業的發展,也可以激發起對自行車騎行的更多喜好,進而有利於自行車產業以及巨大集團的經營發展。另如成立於二○○八年的長榮海事博物館,雖然陳列比較靜態,也具有相當規模,對推廣海事教育頗有幫助。
國際大型企業設有企業博物館的不在少數,除了蔡司、賓士,如康寧、BMW、福特汽車、可口可樂、日本鐵道、IBM、微軟等企業都有頂級的企業博物館。這些博物館承載着其企業的發展歷史紀錄、理念以及未來的願景等,除了具有教育、典藏、研究及與社會大衆溝通互動等多方面的功能外,常常也是遊客的打卡熱點。
臺灣有不少企業是從企業經營的直接效益出發,而設有類似博物館的觀光工廠或場域,如華陶窯、臺明將玻璃館、葛瑪蘭威士忌酒廠等。與企業經營相關,但與經營效益不很直接連結,而是具有更多公益性質的企業博物館,除了前述的自行車文化探索館與長榮海事博物館外,還有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臺塑企業文物館、郵政博物館等。這些企業博物館也都具有相當的內涵與規模,但是訪客似乎有限,有賴更積極的宣導。我在交通部服務時參與規畫桃園航空城,曾希望能擴大桃園機場公司的航空博物館,使其成爲一座國際級的航空博物館,這幾年來物換星移,不知道未來臺灣是否能有像樣的航空博物館?
過去二十年來,臺灣的高科技電子業如臺積電、廣達、鴻海等都已經是深具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卻還沒有一個真正具規模,足以與企業影響力匹配的企業博物館。或許臺積電等國際級高科技電子業公司可以多瞭解蔡司、康寧等國際級企業博物館的內涵與運作,爲臺灣立下另一個傲人的典範。當然,除了高科技電子業,百工百業中只要具有一定歷史與規模的企業,都可以從社會公益與自身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設立足以傳世的企業博物館。(作者爲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