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海鮮?美國3度列臺灣遠洋漁獲進強迫勞動清單

美國勞動部於5日發佈「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三度把臺灣遠洋漁船所捕撈的漁獲列入名單中。(報系資料照)

美國勞動部於5日發佈「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三度把臺灣遠洋漁船所捕撈的漁獲列入名單中,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表示,三度上榜顯示政府未能有效改善漁業的系統性強迫勞動,若臺灣遠洋漁業再不積極改革,恐遭市場淘汰。

美國勞動部指出,臺灣遠洋漁船上的外籍勞工遭仲介機構以不實工資與契約資訊欺騙,因而被迫支付仲介費及簽下借貸契約,揹負龐大債務。此外,上了臺灣漁船的漁工,經常面臨身分證件遭扣留、數月無法靠港上岸,每日被迫在惡劣環境工作長達18至22小時,甚至遭受肢體暴力及言語霸凌,無法逃離工作漁船或解除合約,連對工人最重要的薪資和食宿費也被非法苛扣。

臺灣人權促進會資深研究員施逸翔認爲,臺灣漁業三度列入美國的強迫勞動清單,已突顯出這是臺灣遠洋漁業中的系統性與制度性問題呼籲賴清德政府與新內閣,應以漁工爲基礎和核心,來建構足以消除遠洋漁業強迫勞動的解方。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指出,2020年臺灣遠洋漁獲首度被列入此清單後,漁業署採取的所有作爲,都只爲了要脫離這份黑名單,根本不是爲了終止強迫勞動。對於打擊人口販運,終止現代奴役,政府部門的態度消極不作爲,只重視漁業產值,以及漁業經營者的最大利益,蔑視漁工的勞動尊嚴與基本人權,應當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與嚴厲的制裁。

漁業署表示,2022年起推動「漁業與人權行動計劃」,包括從勞動條件、生活條件、社會保障、仲介管理、監測機制、國際合作、共善夥伴等層面,系統性提升外籍船員權益,並增聘60名檢查人力,每年檢查國內及國外港口遠洋漁船50%以上,也呼籲產業積極提升外籍船員勞動條件,善盡企業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