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多舉措開闢秸稈科學化綜合利用新途徑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年來,作爲皖北農業大縣的蕭縣,積極通過政府主導、羣衆參與、市場運作等方式,開闢秸稈科學化綜合利用新途徑,打造秸稈綜合利用收、儲、運、用產業鏈,推動綠色生態農業持續發展,有效解決秸稈禁燒源頭化治理,實現環保與經濟效益“雙贏”。

秸稈離田 化身牲畜“營養餐”

近日,走進永堌鎮蕭縣啓順牧業有限公司,數百頭肉牛正在棚下悠閒地反芻;闊大的草庫裡,一輛小型叉車正將一個個麥秸“蛋糕卷”從車上卸下來摞好擺齊。

“我這780頭牛,一年消耗的草料可不是個小數,你看,這是前幾天才收購的整整1.2萬畝地的3000噸小麥秸稈!”負責人毛宏康說。

蕭縣是個養殖大縣,像啓順公司這樣的養牛廠目前有542家。近年來,該縣在建成27個標準化農作物秸稈收儲點(中心)、253個臨時堆放轉運點的基礎上,積極通過成立農作物秸稈青貯公司、組建農作物秸稈青貯聯合體等多種方式,引導經營主體將秸稈加工粉碎、青貯打包處理後作爲牛羊飼料,推進農作物秸稈飼料商品化、產業化發展,切實將“包袱”變成“財富”。

秸稈離田 變身環保“新能源”

蕭縣光大發電廠是一家主要通過科學焚燒、處理各類生產和生活垃圾來發電的大型企業。在該廠的秸稈售賣區裡,副總經理李濤一邊指揮着排成長龍的秸稈車隊,一邊說:“今年收購小麥秸稈的價格仍是300—320元/噸;受空間限制,近期才收購5000餘噸。”

該廠的爐前料倉前,一車車病蟲秸稈、黴變秸稈、尾料秸稈連同生活垃圾和工農業廢棄物一道被投入焚燒爐中,燃燒釋放的高溫煙氣進入餘熱鍋爐,通過熱交換形成蒸汽,蒸汽進入發電機組便產生了電能,經輸電網絡進入國家電網。

“我們電廠每年可消耗秸稈及各類農林廢棄物約28.8萬噸,處理生活垃圾17萬噸,年發電量達3億度,基本上實現了縣域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減少了垃圾的二次污染。”李濤介紹道。

秸稈離田 升級農業“有機肥”

安徽勝潤生物科技公司是蕭縣境內以重點加工秸稈而聞名的高新技術企業。走進坐落於馬井鎮黃樓村的該公司生產廠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排成長龍的秸稈車隊和堆積如山的半成品肥料。

“我們將收購來的秸稈粉碎後加入益生菌,使之變熱發酵,待成熟後再按一定比例添加牲畜糞便,經過重新加工便生成了綠色有機肥料。”公司負責人董佳霖介紹,廠區每年秸稈用量約1.5萬噸,牲畜糞用量約2萬噸,年產有機肥5萬噸,年收入2000萬元,純利潤300萬元。

“我們所用的秸稈和牲畜糞,絕大多數來自本縣各鎮村,這不僅大幅度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了企業的收入,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也爲全縣秸稈禁燒、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董佳霖說。

秸稈離田 變身菌菇“培養基”

走進蕭縣大屯鎮高樓村輝勝合作社食用菌種植基地,翻開覆蓋着麥草的地壟,一簇簇赤松茸便俏皮地露了出來。這些麥草便是該基地種植草菇和赤松茸不可或缺的“培養基”。

“種植草菇和赤松茸並不複雜,只要將玉米芯、雞糞或鵪鶉糞按比例摻和好後整成一條條的地壟,植入菌種,蓋上經過簡單壓軋的溼麥秸稈,過上一段時間即可。”該村黨總支書記、合作社負責人李輝介紹,溼麥草既能保溼,又能遮陰,是菌菇生長的適宜“搖籃”,一畝地大約需要3噸多的小麥秸稈,整個基地100畝,一季子下來就得用秸稈300餘噸。

目前,蕭縣各類菌菇基地總畝數超過1000畝,每年的秸稈利用量在2800噸左右,讓秸稈變身菌菇“培養基”,既減輕了因秸稈粉碎、地墒升高、害蟲滋生等引起的減產問題,又拓寬了秸稈利用渠道,促進了菌菇種植者的增產增收。(張祖北)